《荒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荒原》是西方現代文學的一部劃時代詩歌作品,是現代派詩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該詩收入198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四個四重奏》。裘小龍譯。
艾略特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他自稱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痘脑啡?33行,共5章。第一章《死者葬儀》寫荒原人在“最殘忍的”春天里勾起了“記憶和欲望”,詩人哀嘆往昔的一切猶如幻影般破滅,留在記憶里的只是“一堆支離破碎的意象”,希望是一片渺茫,世界“凄涼而虛空”。在第二章《弈棋》里,詩人用了許多典故諷刺人類的墮落,“高雅”的上流社會和低賤的酒巴間就象一對棋手,都互不相讓,迫不及待地淫亂荒唐。第三章《火的布道》用嘲諷的語調寫現代人情欲擺弄之下暈頭轉向的可憐相,又麻木不仁地繼續墮落。同時,詩人暗示在這荒原上畢竟還有潔凈之地,那就是“殉道堂”。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又發出了絕望的哀嘆,詩人暗示死亡不可避免。第五章《雷霆的話》再次回到荒原主題。詩人描繪了雷霆下荒原的可怕景象,又用探險者在荒野里往往會產生的錯覺暗示有一個陌生人正出現在歐洲。但復生的希望馬上又被絕望壓倒。最后,詩人期待著“意外的寧靜”。
《荒原》表現了詩人對現代西方文明的幻滅情緒,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在藝術手法上將現代生活安放在神話框架里,運用大量典故,使人產生豐富聯想,但也有艱澀難讀之弊。
上一篇:《花間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虞初新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