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戰國時代孟子的言論匯編。孟子名軻(約前372~前289),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儒家思想,宋、元以后被尊為“亞圣”。其學說以“義”為核心,提倡盡心,知性、主張實行“王道”,效法先王堯舜。該書體裁為與《論語》相似的語錄體,但篇幅段落更為充實。該書作者,據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與弟子萬章等人序《詩》、《書》,述孔子之意,一同作《孟子》七篇。今本共分7篇,每篇分為上下,析為14卷。各篇篇名摘取各篇第一句中的字句而定,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等。漢唐時期《孟子》被列為子書,五代北宋時上升為經,被列為《十一經》、《九經》之一。南宋朱熹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并稱《四書》,元明清三代被官定為科舉考試的科目,成為學者的必讀之書,《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注本最著名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偏重義理,反映了宋代理學家對《孟子》的看法,有《四書集注》本。清焦循《孟子正義》采用趙岐注用,總結清代學者的考釋成果為疏,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近人楊伯峻有《孟子譯注》,196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為目前較為流行的版本。此書在公元前213年被秦始皇下令禁毀。
上一篇:《孟東野詩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安泰拉傳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