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經濟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L·R·克萊因著。1980年他以“創造計量經濟學模型,并在用于分析經濟話動和政策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凱恩斯主義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保羅·薩繆爾森的門徒。
本書由1981年克萊因教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座所作的講課構成。1988年5月商務印書館中譯本出版。本書共11萬多字,分為8章:貫徹供方政策,供方經濟學和求方經濟學理論,供方模型,石油漲價引起的世界范圍沖擊的模擬,一次供方經濟學的試驗,供方、合理予期和貨幣主義最近對凱恩斯經濟學的挑戰,經濟規律的認識水平,概括分析及政策解釋作為結語。克萊因否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所面臨的危機。他認為“70年代的不景氣的經驗教訓并不是要取代我們的思想體系,也不是要革新我們現存的政策,而是要在我們原有的基礎上再作些建設性的工作。”他希望通過這種工作使凱恩斯經濟學能適應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需要。他試圖保留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基礎,通過使用里昂惕夫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和計量經濟學建模技術,引入供方、預期等微觀因素,使得供求以及微觀和宏觀能夠結合起來,他稱之為“凱恩斯——里昂惕夫體系”。但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即便使用精密的分析技術,配之以非常精巧的模型,也不可能變成有效地指導實踐的理論。書中雖然作者理論基礎和某些經濟觀點不足取,但是論述中的某些見解,引用的數據及設計模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傷寒來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俄狄浦斯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