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指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伊斯蘭教著作。10卷。清初馬注撰。馬注(1640~1711),明末清初伊斯蘭教學者。字文炳,號仲修。云南金齒(今保山)人,回族,自稱穆罕默德后裔。幼年孤苦,曾任南明永歷帝的中書及錦衣侍御,后避隱教讀,筆耕自膳,專攻佛書。1665年結識滇中名士觀五何,從此“文益修,學益進,弟子益盛”。1668年離滇赴京,愛清宗室召見。回滇后向弟子講授“心性之學”。清康熙八年至二十三年(1669~1684)間,撰輯《清真指南》。受各地伊斯蘭教徒尊敬,被譽為“仲翁馬老師”。尚有文集《經權》、《樗樵》。
《清真指南》全書約10余萬言,前8卷是正編,后兩卷是附錄。卷1是序說,卷8是雜論。主要內容集中在2至7卷。作者自稱,鑒于“儒習罔聞”,“正教久湮,異端左道,眩惑人心,著為是集,經號指南”。主要內容是“晰諸教異同之理,闡幽明生死之說,上窮造化,中盡修身,未言后世”。書前有《指南敘》和《遺珠序》兩文,別有見解。作者通過論述、推理、答客問等方式,闡發伊斯蘭教教義要旨、蘇非主義哲學及修身原理,分門別類,又相聯系,頗具特色。作者自稱堅持“有者不能隱,無者不能增,賢者不敢貶,不肖者不敢譽”的原則,希望“天下后世之有眼、有耳、有舌、有心、有身之人”都能“共睹、共聽、共言、共思、共行”。該書除宣傳教義外,還倡導“敬慎修身”。
清代,此書流行較廣的有成都刊本和廣州刊本。刊行前后,各地穆斯林轉輾傳抄、捐資翻印,亦常被選為經堂教學的課本,對中國穆斯林有較大的影響。
上一篇:《清代禁毀書目》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溫飛卿詩集·金奩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