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元黃溍所撰之詩文集。其主要版本有:《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另有《全華黃先生文集》43卷,其主要版本是:《四部叢刊》本(二次印本)。
黃溍(1277~1357),字晉卿,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博學工文辭。延祐二年(1315)登進士第,授寧海縣丞,歷諸暨州判、翰林應奉,轉國子博士,出為江浙儒學提舉。至正七年(1347)起為翰林直學士,升侍講,十年復歸。卒謚文獻。著有《日損齋筆記》、《文獻集》。《文獻集》10卷,黃溍有《日損齋筆記》已著錄。卷1為五言古詩,卷2為七言古詩,卷3為賦,卷4為題跋,卷5、卷6為序,卷7為記,卷8、卷9為墓記和墓志銘,卷10為碑文。黃溍曾自稱:“文辭各載夫學術者也。”學問淵博,善于養氣,故其文不同凡響。其門人宋濂在《文獻集序》中說:“天地之氣日新而無窮,文辭亦與之無窮,蓋其升降翕張俯仰變化,皆一神之所為。神也者形之而弗竭,用之而彌章,氣之樞,文之所囿也。”宋濂并且把黃溍的詩文比作氣勢磅礴而又多變的大海。他說:“蹄涔之水,其流不能尋尺,通河巨海則涵浴日月,一朝而萬變。”紀昀在《四庫全書·文獻集提要》中說:“其為文原本經術,應繩引墨,動中法度,學者承其指授多所成就,宋濂、王祎嘗受業焉。”黃溍的詩作以五古和七律見好,楊維楨為黃溍寫的墓志銘說黃溍詩歌“多沖淡簡遠之情”,大抵即指其五古而言。
上一篇:《文字生涯》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新修本草》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