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經(jīng)》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盂蘭盆經(jīng)》全稱為《佛說盂蘭盆經(jīng)》,約千余字,一般被認為是佛教偽經(jīng)的代表性經(jīng)典。“偽經(jīng)”是中國古代佛教徒假托佛說,用梵文撰述又用漢文譯出的佛教經(jīng)典,大多有較重要的文獻價值。《盂蘭盆經(jīng)》自西晉泰始二年(266)至建興元年(313)間,由竺法護翻譯而后傳播開來。“盂蘭”為梵文音譯,義為“救倒懸”,“盆”是漢語,指盛放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解先亡倒懸之苦。此部經(jīng)典敘途了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最初得到六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后,欲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當他用道眼觀看陰間后,見到亡母如處倒懸,一副皮包骨頭的餓鬼模樣。目連見此十分痛苦,用缽裝上飯食奉獻于母,但飯食未入母口便化成了火炭。目連痛苦地呼喊。他把此事稟告于佛。佛指點道:你母親的罪根扎得很深,你要在中元節(jié)(夏歷七月十五日)即僧眾自恣日時,備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僧眾,仗眾僧的威神道力,你母的罪即可解脫。目連依言而行,其母終獲解救。在《盂蘭盆經(jīng)》中,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視雙親的恩情為至高無上的孝道及儒、道等教派的道德、文化觀念。佛教徒據(jù)《盂蘭盆經(jīng)》中的傳說,興起盂蘭盆會(盂蘭盆節(jié))。據(jù)《佛祖統(tǒng)記》卷37載:中國自梁武帝(502~549在位)起,始設(shè)“盂蘭盆齋”。寺院在節(jié)日期間,除施齋供僧外,還舉辦誦經(jīng)法會、舉辦水陸道場、放焰口、放燈等大型宗教活動。民間亦在此時敬設(shè)供果、祭祀祖先、祈禱冥福,并燃燈點燭、誦經(jīng)施食。后世更形成放河燈、焚法船的民俗,致使以《盂蘭盆經(jīng)》為基礎(chǔ)的盂蘭盆會成為重要的佛教節(jié)日。由于目連救母的故事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相合,后世將其改編成多本連臺戲劇《目連救母》搬演于舞臺,中國文人將其改編成小說。這些戲劇、小說在人民群眾中影響很大。
上一篇:《白虎通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石林燕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