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國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紀(jì)傳體遼代史書。南宋葉隆禮撰。葉隆禮字士則,號漁林,秀州嘉興(今屬浙江)人。由建康府通判,歷官至秘書丞,奉詔撰寫遼史。乃取前人記載,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jì)傳,本之《資治通鑒》,穆宗以后紀(jì)傳,則本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另外參考《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松漠紀(jì)聞》、《燕北雜記》、《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等書編纂而成。此書又名《契丹志》或《遼志》,比元代官修《遼史》約早百年,是記載遼代218年史事比較早也比較有系統(tǒng)的一部書。卷首有《進書表》、《初興本末》、契丹《世系表》、《九主年譜》、《地理圖》。正文則有皇帝紀(jì)年(自耶律阿寶機至天祚皇帝)12卷,人物傳紀(jì)7卷。另外還有遼與石晉、北宋、西夏等鄰國交通往聘,地理方域,政治制度,諸蕃雜記,歲時風(fēng)俗等8卷,合計27卷。據(jù)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葉氏書法謹(jǐn)嚴(yán),筆力詳贍,有良史風(fēng)。編著時,有關(guān)遼代著述尚未盡佚,材料頗有可據(jù),因此可以補證《遼史》的缺誤,對于現(xiàn)已散佚各書,通過此書也可略窺其原來面目,因此是研究遼史的重要參考書籍之一。此書所記方面頗廣,但體裁不甚完備。又因大部分是取前人記載原文,使其史料價值受到一定限制。另外作者沒有全面掌握宋人記載,又未見契丹人的著作,故內(nèi)容也有不少舛錯之處。此書最早存本是黃丕烈題跋的元刻本。清嘉慶二年。席世臣校刻的掃葉山房本流傳最廣。此外還有乾隆五十八年的承恩堂刻本、民國時代的重排印席刻本及明清時代傳鈔本等多種。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契丹國志》點校本,即以元刻本為工作本,參考席本、承恩堂本、明鈔本及《永樂大典》、《古今逸史》、《古今說海》、《說郛》等書所收節(jié)錄本互相校定而成。
上一篇:《太平經(jīng)》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姜白石詩詞合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