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鄭振鐸(1898~1958)著,1932年12月北平樸社出版發行,1957年經作者修改增刪,由作家出版社重印,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全書4冊,析分3卷。上卷古代文學,從殷商到西晉末。作者認為這時期有兩個特點,“純然為未有外來影響的本土文學”和“純然為詩與散文的時代”,并加以闡述詳明。中卷中世紀文學,始于晉室南渡而終止于明正德時代。這一期間,文壇上除有詩歌散文外,由于受印度文學的影響,產生了變文、諸宮調等新的文學形式,“使這一段的文學過程最為偉大,最為繁賾”。下卷近代文學,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止于五四運動之前。此時文壇上產生了昆腔、彈詞、鼓詞和各種地方戲劇,小說也出現了不少的不朽名著。“這時期的文學,實在是了不得的空前絢爛”。本書從文字的起源論起,止于阮大鋮,李玉的戲劇,凡64章,被公認為一部有特點的中國文學史重要著作。本書對文學史上各個時期的各種文學現象均有論述,尤重時代特征,宗門派別,文學運動及各種文體的評介。代表作家的生平,作品的得失,亦予闡述論及。新的觀念,獨特的評騭于書中屢屢相見。如作者在評介曹操的詩作時道出“操之詩往往若無意為文辭,而文辭往往是錯落有致,精采自生”的見地。又如評價陶潛的詩為“雖若隨意舒卷,只蕭蕭疏疏的幾筆,其意境卻常是深遠無涯”。本書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當時眾多文學史書所未述及的,如變文、戲文、諸宮調、散曲、彈詞等。作者使這些被歧視、被排斥的新形式在文學史上得以被承認,被重視。書中附入插圖174幅,如孔子、司馬遷、李白等重要人物的畫像,有《夸父逐日》、《田園樂》、《漢宮秋》等以神話、詩詞、戲劇等為題的圖畫。圖畫精美,多是珍品,凡此大多采擷于宋代以來的善本孤本中的附圖,或為國外所收藏,從而增強了本書的趣味性、知識性、直觀性,為世人稱道。
上一篇:《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教坊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