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知識起源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法國艾蒂安·博諾·德·孔狄亞克著。本書發表于1746年。中文本根據1924年巴黎科蘭書店版譯出,商務印書館于1989年出版。全書分2卷,每卷分若干篇章。作者的目的在于對形而上學進行一種革新,以一種建筑在觀察、經驗以及應用專門適合于數學和物理的方法,即分析的方法之上的人類精神的研究,來代替一門建筑在實體的觀念和抽象的觀念之上的第一原理的科學。第1卷有6篇,從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思維的這一意識出發,講述心靈活動的分析和派衍。作者認為意識與觀念在范圍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意識在程度與易于感受罷了。事物同我們的氣質、我們的熱情以及我們的需要相聯系,由此吸引我們的注意,這些需要的觀念便同與其有關的事物的觀念相互連結起來了。因此,觀念在內心生活中,猶如事物在物質世界中一樣,服從著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一種連鎖關系。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由于能夠借助制定信號來喚起人們的注意,所以才能夠保持這種連鎖關系。由此便產生了反省以及全部的心靈活動。第2卷有2篇,致力于考察語言和方法。作者認為,語言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模仿。各種語言的發展受到民族性格的支配,受到氣候條件和政府形式的影響,并使其豐富、發展起來,繼而使動作語言日趨消亡,使舞蹈、音樂和詩歌彼此分家,發言語言和書寫語言得到發展。作者指出,為糾正以往的錯誤,必須重新探討這些觀念的起源,置身于我們感覺和觀看某種事物的這些環境中去,給這些事物以合適的名字。因此,研究理解力的科學,應建立在意識、判斷、觀念與觀念之間的相互連結,以及觀念與符號之間的連結之上。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和洛克的內省經驗是持否定態度的。他的學說對推動法國唯物主義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主要著作還《體系論》、《感覺論》等。
上一篇:《人的問題》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人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