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商業史》,余鑫炎著,1987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此書打破以往按朝代分述的方式,而采取按中國商業發展變化特點分階段敘述的體例。傳說早在神農氏時代,原始社會后期就有了原始集市簡單的物物交換:“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從商族祖先王亥駕牛車,到黃河北從事交易,至生產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產生了商人階層的史實,可見商業是商品生產發展的產物。據《周禮》載,西周時已有了嚴格的市場管理制度,有了司市、賈師等專門官職,管理“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等與交易有關的事務。春秋戰國之際,“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私營工商業者大量涌現,出現了我國古代商業史上第一次大發展的繁榮時代。管子、計然、白圭等的商業思想給后世以啟迪,由商鞅首先提出的“重農抑商”思想被封建統治者發揮,成為中國商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盡管唐、宋、明曾一度商業繁榮,但統治階級的“抑商”及商業官營一直是商業正常發展的桎梏。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是對外貿易的壯舉,對促進商品經濟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其后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的限制海外貿易政策,則暴露出封建經濟的落后性、保守性。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他們掠奪廉價原料,向中國市場傾銷商品,中國商業資本由此分化成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中國商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舉步維艱。國民黨統治時期,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壟斷資本主義體系,充當帝國主義的買辦,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獨占和商業投機,使民族工商業遭到致命打擊而紛紛倒閉破產。另外,此書用了較多篇幅論述了革命根據地的商業及1949年后新中國商業的新面貌。自1978年后,商業管理經營體制的改革,使我國的商業對于搞活城鄉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人民生活需要,發揮著更加積極的作用。除此書外,還有1985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李浚源等編寫的《中國商業史》,也可參讀。
上一篇:《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地方志綜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