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度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呂思勉(1884~1957)著。全書17章,將中國古代至現代歷史上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分類進行了概括而系統的論述。其中社會經濟部分包括農工商業、財產、錢幣、飲食、衣服、宮室、婚姻、宗族等8個題目。政治制度部分包括國體、政體、戶籍、賦役、征榷、官制、選舉、兵制、刑法等9個題目,共17個題目。每一題目為一章,分別論述該項制度的源流和變化。首先依次排比有關的重要史料,選擇極為精當。同時又能對不同的史料來源及有分岐的記載,進行辨析和考證,申明自己的觀點。如在飲食一章中,指出上古聚飲之風,起源于部落共產之世合食之遺俗,酒的緣起在黃帝以后;古人初飲酒時,其酒實去水無幾。又指出后世食物有為古所無而極重要者,一為蔗糖,一為茶,一為煙。并說:“我國食物自西域輸入者,尚有苜蓿,人皆知之。而西瓜亦來自西域,此等物若能詳考,當尚不少。”詳細考證西瓜自五代、金、南宋時已見于記載,糾正了《陔余叢考》認為西瓜自元世祖時始入中國的錯誤。又如在婚姻一章中,指出上古社會先由群婚進化至同輩婚;正式的夫婦關系,起源于原始掠奪,而后變為買賣;婚姻之“婚”字從“昏”,古代婚禮必行于昏時,即由于陽往陰來之際,便于劫掠。又指出古人有娶少女為媵妾的習俗,美妙之“妙”字本字為“眇”,由眇少引申為美妙,為古人好少女之證;指出畜妾之習,亦起源于人類權力之不平等、財力之不平等。又論證早婚與晚婚的利弊說,婚嫁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婚嫁太遲,或至傷身而敗俗。又論證貞潔觀念的起源說,貞操之原,起于人之妒忌。論證周詳,見解也多有可取。此書是一部較好的中國歷代制度的通史,具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初稿寫成于20年代,題為《政治經濟掌故講義》。后曾予以修訂,改稱為《中國社會史》。其中《婚姻》、《宗族》、《國體》和《政體》4篇,曾分別用《中國婚姻制度小史》、《中國宗族制度小史》、《中國國體制度小史》和《中國政體制度小史》的書名,于1929年由上海龍虎書店出版。1985年經《呂思勉史學論著》編輯組依據原稿編輯整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東漢會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