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史札記》的主要內容,《二十二史札記》導讀
《二十二史札記》是中國古代讀史筆記。清趙翼撰。本書編撰約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當時趙氏由貴西兵備道卸任,回家奉母,閑居無事,乃翻閱歷代史書,作為日課,遇有所得,即以札記形式記錄在紙上,年積月累,久而成帙。大約在乾隆六十年完成初稿,計前后經過24年之久,方付梓行世,書前有作者小引。嘉慶五年(1800)此書由湛貽堂再版,書前有李保泰、錢大昕序,此即 《甌北全集》所收之本。與初版相較,內容有明顯增補。如明史部分,自明太祖本紀以下22目為初刻本所無,當于此數年內所增作。今本目錄與正文頗有出入,即因目錄仍沿用舊版未及照改之故。嘉慶之后,翻刻此書者甚多,但以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州廣雅書局及二十八年湖南新化西畬山館二種為佳。目前通行本為1984年中華書局所出 《二十二史札記校證》,是為此書迄今為止的最佳本。
趙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清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年二十四中舉,不久入京參與東閣大學士劉統勛主持的修史工作。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預修《通鑒輯覽》。歷官廣西鎮安知府、貴西兵備道。中年即以親老乞養歸家,不復出仕,主講安定書院,專心著述,終生寫作不輟。趙氏工詩善文,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尤長于歷史考據,與錢大昕、王鳴盛鼎足。所考史不限于對舊史發疑正讀,補缺訂偽,而且還對分散的史料作出比類綜合,加以評論,故其對歷代治亂興衰之故,古今風俗之變也極為留心。《二十二史札記》是其治史的代表作,所著尚有《陔馀叢考》、《檐曝雜記》、《甌北詩抄》、《平定兩川述略》、《平定臺灣述略》、《粵滇雜記》等,多數收入 《甌北全集》 內。
《二十二史札記》36卷,所記篇目有544條,所收各正史從 《史記》 到 《明史》 共24種,其所以稱為《二十二史札記》,這是因為當時《舊唐書》和《舊五代史》作為“正史”還沒有得到清統治者的正式承認的緣故。其篇目卷數如下: 《史記》、《漢書》 3卷59條,《后漢書》 2卷25條,《三國志》、《晉書》 3卷35條,《宋、齊、梁、陳書》并《南史》4卷48條,《魏、齊、周、隋書》并《北史》3卷51條,《新、舊唐書》5卷64條,《新、舊五代史》2卷27條,《宋、遼、金史》6卷108條,《元史》2卷54條,《明史》6卷73條。
《二十二史札記》自行世后,頗為讀史者重視,如清學者周中孚評論說:“其持論不蹈襲前人,亦不有心立異,于諸史審訂曲直,不揜其失,而亦樂道其長,視鄭漁仲、胡致堂專以詬罵炫世者,心地且遠過之。其不援雜書以駁史文之訛,亦屬物識,自顏師古以后,未有能見及此者矣。在近儒評史之書,群推王、錢二家。然云崧堪與之鼎立爾。”清末學者李慈銘《題記》說:“此書貫串全史,參互考訂,不特闕文誤義多所辨明,而各朝之史,皆綜其要義,銓其異聞,使首尾井然,一覽可悉。即不讀全史者,寢饋于此,凡歷代之制度大略,時政得失,風會盛衰,及作史者之體要各殊,褒貶所在,皆可曉然,誠儉歲之梁稷也”。
本書實為《二十四史》的讀書札記。《二十四史》是中國一套完整的正史,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基本史料,過去雖有學者對其考證評論,但僅限于零星片斷,遠不如趙氏對其作全部、系統、深入的比較分析。他把《二十四史》編著者、編著時間、材料來源、編著情況以及篇卷的數目,補充的份量,方法的優劣,材料的真偽,史料價值的高下等等均列舉史實,進行分析與評論。這實際上把《二十四史》作了綜合的介紹,其中雖有些不合于歷史唯物主義,但畢竟能啟迪后人作更深層次的研究。因此它是一部研究《二十四史》的基本參考書。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對歷代統治者的殘酷、荒淫、貪污、屠殺等種種劣跡,盡量搜輯。如武帝時刑罰之濫,漢諸王荒亂,宋子孫屠戮之慘,宋齊多荒主,后魏刑殺太過,間架、除陌、宮市、五坊小吏之病民,唐前后米價貴賤之數,五代藩帥劫財之習,五代濫刑,魏博牙兵凡兩次誅戮,海陵荒淫,元世祖嗜利黷武,元初諸將多掠人為私戶,明初文字之禍,明鄉官虐民之害,萬歷中礦稅之害,魏閹生祠,擅撻品官,明末遼餉、剿餉、練餉等專題,多方面地揭示出歷史上許多黑暗統治的劣跡。趙氏身處清帝國盛極而衰的乾隆時代,目睹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又迫于清朝的文字獄,未敢涉及時政,只好通過歷史揭露歷代黑暗統治,以說明“至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于治亂興衰之故者”,期待有王者起,采用其言。這是作者撰寫《二十二史札記》的基本思想特點。
《二十二史札記》除對史書作詳盡介紹外,也對歷代重大的事件列舉史實,加以綜合比較。因歷史現象不是偶然孤立的,總具有一定規律可以探究,如把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綜合排列起來,亦能發現問題,看出不同的歷史事件,有其相同的內在聯系,這就易于說明問題的本質所在。如他所提出的王莽時起兵者皆稱漢后,東漢諸帝多不永年,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江左世族無功臣,后魏百官無祿,周、隋、唐皆出自武川,唐諸帝多餌丹藥,名父之子多敗德,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宋冗官冗費,遼后族皆姓蕭氏,元制百官皆蒙古人為之長,元末殉難者多進士,元漢人多作蒙古名,明初文人多不仕,明祖行事多仿漢高諸專題,其史事固然都散記在各史書里,而他能把這些史料集合在一起,這就省卻后人再去逐一翻檢,并很快地了解各種歷史問題。因此,綜合各朝代的同一類型的史實,加以評論,這是本書的最大價值所在。
本書問世后,便一直受到有關學者的重視,它不但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共享“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譽,而且也使學者能多方面對之作深入研究。近代以來,史家論及清代史學,無不介紹、評論此書。如梁啟超比較趙、錢、王二部考史名作的學術價值時,認為“趙書每史先敘其著述沿革,評其得失,時亦校勘其抵牾,而大半論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于治亂興衰之故者。……彼不喜專論一人之賢否,一事之是非,惟捉住 一時代之特別重要問題,羅列其資料而比論之”。并進而認為,若以現代治史角度考察,“趙書能教吾儕以抽象的觀察事跡之法。陋儒或以少談考據輕趙書,殊不知竹汀為趙書作序,固極推許,謂為儒者有體有用之學也”。或謂此書非趙翼所撰。梁氏不同意此種看法,認為不能僅以此書與《陔余叢考》有異而否認為趙作,因“人之學固有進步,此書為甌北晚作,何以見其不能?況明有竹汀之序耶。”此外,后人對此書進行校勘者亦不少,但用力最勤者當數今人王樹民。他以嘉慶湛貽堂本、光緒廣州廣雅書局本,光緒新化西畬山館本三書互校,擇善而從,凡原刻本不誤而經后 二本誤改者,皆加以糾正;凡原刻本誤面后 二本已改正者,則從之。又對全書作了進一步 的校勘,并施加標點。中華書局出版時,名為《二十二史札記校證》。
上一篇:《串雅內外編》的主要內容,《串雅內外編》導讀
下一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主要內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