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南宋朱熹撰。原為20卷,今本并作8卷。注釋和研究《詩經(jīng)》的專著。內(nèi)容包括音注、字義、解釋詩句、記述作品背景、闡明寓意和微言大義等。注釋時雜采《毛詩》、《鄭箋》,間或采用今文詩三家義,并斷以己意,見解與相傳為子夏、毛公、衛(wèi)寵所作的《毛詩序》多有不合。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說,該書一出,“說《詩》者遂分漢《序》、宋《序》兩家,角立相爭。打破了自漢代以來尊崇《毛詩序》的傳統(tǒng),在當(dāng)時及后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該書的注釋比較簡明,淺近易懂,每一章的綜合性解說也便于初學(xué)者了解詩意,是《詩經(jīng)》的較通俗注本,也是該書流傳較廣的一個原因。如該書認為:“凡《詩》之所謂《風(fēng)》者,多出于巷里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這一見解是比較正確的。又如該書對“比”、“興”、“賦”的概括,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明白精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朱熹為南宋理學(xué)家,書中許多地方仍沿用《毛詩序》之說,強調(diào)作品的“微言大義”,曲解詩文原意,論述有武斷之處。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將《詩經(jīng)》中包含的大量民間愛情詩,解釋為是帝王后妃所作,是宣揚“后妃之德”,明“后妃之志”,倡守儒家“溫柔敦厚”的觀點,認為《詩經(jīng)》的本義是“正得失”,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fēng)倫”。如《周南·關(guān)睢》一詩本為民間婚嫁慶典之歌,朱熹卻將“淑女”注作固文王妃大姒為處子時,“君子”注為周文王,“周文王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為之配”“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得后妃性情之正”。又如對《召南》14篇總論說:“按《鵲巢》至《采 》,言夫人大夫妻,以見當(dāng)時國君大夫被文王之化,而能修身以正其家也?!陡侍摹芬韵?,又見由方伯而能布文王之化,而國君能修之家以及其國也”。引程頤的話說:“程子曰:天下之治,正家為先。天下之家正,則天下治矣?!抖稀氛抑ㄒ玻惡箦蛉舜蠓蚱拗?,所以風(fēng)化天下”。有明顯的牽強之處。到清代,推崇樸學(xué),朱熹的注解已受到懷疑?,F(xiàn)代以后,所謂“微言大義”的觀點被拋棄。該書版本較多,有各種清刻本,及1955年文學(xué)古籍出版社據(jù)宋刊本斷句影印本,1958年中華書局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世界書局本影印《詩經(jīng)集傳》本等。
上一篇:《詩經(jīng)》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說文解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