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東漢王充著。共85篇,佚失《招致》1篇,實存84篇。王充(27~約96),東漢著名思想家,一生沒有做過大官,晚年生活潦倒,貧無供養。博通百家,曾師事班彪。“論衡”的含意是指要對古往今來的學說衡量輕重真偽,評論是非,駁斥虛妄之說。該書反對讖緯神學,批判儒家正統思想,批判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雩祭、祭祀、卜筮、巫祝、相宅、風水、墓葬、擇日等世俗迷信,提出了“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人死而精氣滅”的無神論思想。章據黃暉的研究,全書內容可以分為6組。第1組是說性命的,有《物勢》、《本性》、《率性》、《命遇》等14篇。第2組是說天人關系的,有《自然》、《寒溫》、《明雩》、《治期》等21篇。第3組是說人鬼關系及當時禁忌的,有《論孔》、《孔偽》、《紀妖》、《四諱》等16篇。第4組論書傳中的感應之說和虛妄之言,有《變虛》、《異虛》、《感虛》、《奇怪》等25篇。第5組是衡量賢佞才智的,有《答佞》、《程材》、《量知》等8篇。第6組為自序和自傳,有《對作》和《自紀》2篇。全書“反復詰辯,不離其余,真是一部有體系的著作。”其中《問孔》篇說:“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時人不知問。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刺孟》篇批評孟子說:“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興,何以見乎?帝嚳王者,而堯又王天下;堯傳于舜,舜又王天下;舜傳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繼踵而興。禹至湯且千歲,湯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傳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時,又七百歲而無王者。五百歲必有王者之驗,在何世乎?云五百歲必有王者,誰所言乎?論不實事考驗,信涂淫之語,不遇去齊,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賢效,與俗儒無殊之驗也。”反映出作者的求實精神。王充死后,著作多有散失。后蔡邕入吳,得到該書,原書應為百篇,因被人捉取數卷持去,只得85篇殘本,流傳至今。漢唐學者如蔡邕、虞翻、葛洪、劉知幾都曾高度評價該書。而宋代學者多從道學出發,認為它離經叛道。明清兩代,毀譽參半。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它“其言多激,《刺孟》、《問孔》二篇,關于奮其筆端,以與圣賢相軋,可謂悖矣。又露才揚己,好為物先。然大抵訂偽砭,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風教,儲泳《祛疑說》、謝應芳《辯惑篇》不是過也。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也。”近現代以來,該書被重新認識,受到高度評價,章炳麟說它是“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此書版本主要有宋代洪適刻本、元明遞修本30卷、日本所藏宋代印刷本殘卷25卷、明代蘇獻可通津草堂本和程榮《漢魏叢書》本。注本主要有近人黃暉《論衡校釋》和劉盼遂《論衡集解》,有1990年中華書局合刊本,全4冊,為《新編諸子集成》之一,是目前的最好版本。
上一篇:《論文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詞話叢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