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①馬克西姆·高爾基著。高爾基是蘇聯著名作家,原名A·M·彼什科夫。他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以及許多政論、特寫、回憶及文學論文。革命導師列寧曾高度評價高爾基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權威。”作者在幾十年的文學活動中,特別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的時期,作為一個卓越的文藝理論家和政論家,曾寫下大量文學論文。在這些論文里,他總結了他的豐富的創作經驗和蘇聯文學的發展的經驗,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問題。本書中論文,大部分選自高爾基《文學論文選》(人民文學文版社1958年版,據1953年莫斯科版譯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全書編選高爾基的文學論文20篇,總計約25萬字。論文分2部分;第1部分包括文學基本問題的分析,關于語言、詩歌和戲劇等問題的論述,以及作者在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部分包括作者的創作經驗,和青年作家談創作技巧、藝術技巧等問題,以及給初學者的信等。
(董列平)
②A·B·盧那察爾斯基著。盧那察爾斯基(一譯盧那卡爾斯基)是蘇聯著名政治家、文藝評論家。寫有不少有關俄國文學、音樂、戲劇等方面的論文,并著有歷史劇《奧里維、克倫威爾》、《福局·唐帕內拉》和劇本《解放了的堂吉訶德》等。其美學觀點受唯美主義影響。《論文學》編了盧那察爾斯基的30多篇論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全書約計44萬字。書中,作者力求把文學現象擺在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擺在具體的時間和社會環境之內加以考察,同時把階級斗爭當作一個基本的指針。他認為,“這類劇烈而多樣的斗爭充滿了歷史,構成歷史過程的最主要的、占優勢的內容。”比如,作者在論述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時候,總是聯系到封建農奴制的衰落、資產階級興起、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道路、工人階級的產生和狀大,并分析不同的作家從各自的階級地位出發,對社會變動所作出的不同反應。同時,作者堅決反對那種宣揚抽象的博愛與階級調和的人道主義及其派生物。他對柯羅連科,羅曼·羅蘭所倡導的“人道”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善意的批評,頌揚了革命的暴力。作者對某些作家的政治經歷或世界觀中的重大弱點沒有回避,而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如對普希金、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馬雅可夫斯基等。堅持文學為政治服務,闡明作家及其作品的現實意義,這是作者文學討論的重點。他贊許那些“從現實出發,筆鋒所及,處處回答重大的迫切問題“的作家。他認為,對文學遺產的繼承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仍然是為了當前的戰斗。除了思想內容外,作者也非常注意作品的藝術性。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人的藝術特色都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評議,但他并不把思想和藝術截然分開。值得一提的是,盧那察爾斯基的文學論著的寫作手法與風格別具特色。作者有時信筆鋪排,注詳恣肆,有時又大題小做,用寥寥數語概括作家及其時代的基本面貌。不論是長篇還是短論,大都寫得富于戰斗熱情,很少遷腐的書卷氣。魯迅先生對盧那察爾斯基曾評價說;盧那察爾斯基“是革命家,也是藝術家、批評家,“他”在現代批評界地位之重要,已可以無須多說了。”
(董列平)
上一篇:《訄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論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