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遺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思想家,明亡以后隱居衡陽石船山麓,為總結明亡教訓,篤學深思,發憤著述。所著書近100種,400余卷。其中主要有《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注》、《思問錄》、《讀四書大全說》、《黃書》、《老子衍》、《莊子通》、《讀通鑒論》、《詩廣傳》、《永歷實錄》等。《周易外傳》共7卷130篇,通過“體用”、“有無”、“虛實”等范疇,指出客觀事物互相依存,“可依而常有”,絕非虛妄;“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提出了世界統一于物質實體的哲學思想。《張子正蒙注》通過對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著作《正蒙》的注釋,繼承了張載“虛即氣則天無”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和“一物兩體”、“動非自外”的辨證法思想,對佛道和宋明道學的唯心主義作了深刻的批判。《思問錄》分內外篇,各1卷,內篇以論述哲學思想為主,與《張子正蒙注》相啟發,外篇論述天文、歷數、樂律和醫學等各種自然科學問題。《讀四書大全說》為作者中年時期的重要哲學著作,共10卷,通過對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及宋元以來程朱學派所作注釋的分析研究,考辨各家異同,圍繞理氣關系、道器關系、心物關系、知行關系等,批判了宋明理學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點。《讀通鑒論》共30卷,每卷分若干篇,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評論,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歷史觀點以及政治理想。如批評儒家所謂的“三代盛世”,其實是“國小而君多”,“暴君橫取,無異于今川廣之土司”;指出統治者“迫民于死地,民乃視之如仇讎,”“一呼而天下鼎沸”、“如火之燎原,不可撲矣”;提出了“天下非一姓之私”,主張以公天下代替私天下等。這些著作大都反映出了作者具有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想傾向。該書即為作者一生著作的總集。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王夫之七代孫王世全首先于長沙匯刻王夫之遺著18種,題名為《船山遺書》。以后又不斷有人增刻,到同治初年(1864~1866),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在金陵重新刊刻《船山遺書》,搜求較富,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共58種,后又補刻6種。王夫之的大量著作因之得以廣為流傳。1933年上海太平洋書店依曾氏刻本用鉛字排印《船山遺書》,補入新發現的手稿6種,共輯有王夫之的著述70種,搜求較為完備。此后,作者的手跡和部分佚文又有新的發現。1982年湖南岳麓書社重新精校編輯出版有《王船山全書》,是目前最為完備的版本。此外,1982年湖南省博物館將館藏手稿與其他墨跡編次成集,編有《王船山手跡》一書,由岳麓書社影印出版;現代學者的研究著作,有侯外廬《船山學案》,蔡尚思《王船山思想體系》等,可并參考。
上一篇:《肇域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芥川龍之介小說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