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字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從《康熙字典》通行,歷時200多年,到了近代,中華書局才編印出《中華大字典》。這是繼《康熙字典》之后產生的第一部大型字典。
《中華大字典》從清季宣統元年(1909)開始編纂,到1914年成書,費時6年。主編陸費逵,歐陽溥存,參與編務的有三四十人。該書書前的序言中,指出《康熙字典》的四大病:“解釋欠詳確,一也;訛誤甚多,二也;世俗通用之語多未采用,三也;體例不善,不便檢查,四也。”有鑒于此,所以作者編撰一部《中華大字典》。全書承襲《字匯》、《正字通》、《康熙字典》的部首,分為214部,并仍分子丑寅卯等12集,只是某些部首的排列順序小有改變,如“手、毛、心、爪以物同,入八兒幾以形近,就都排在了一起。”據本書“凡例”可知這是兼取許慎的“據形系聯”和顧野王的“據義系聯”的辦法來編次的。
這部詞典在每個字下面,全是先以反切注音,然后分條解釋字義,條理比《康熙字典》清楚。所收的字,除去正文本字之外,兼收籀、古、省、或、俗、訛諸體,一一加以說明。近代方言、翻譯新字,也都采入。每字標音,皆以宋丁度等的《集韻》為主,《集韻》以外的字,兼采《廣韻》以及他書,每個音只用一個反切標明,比《康熙字典》的一個音并列幾個反切更為簡明。對于形體雖同,而音義并異的字,就另作一字,排在本字之次,對于義同音異的,即只列一字。至于以前字書中葉韻的音,則一概不錄,因為這種葉韻于古今音兩俱不當。《中華大字典》比以前的字書有了一些革新;而收有48000多字,堪稱一部“大字典”。以書中“寫”字的注釋為例:對字音,只采一個反切——“洗野切,音瀉,馬韻”;字義解釋有13個義項,每義也是只列一證,無繁蕪重復,使讀者無所適從之弊,且13項解釋的排列順序,是按照先本義后引申假借用法的原則安排的,也比《康熙字典》為有條理,其中2、3、9項的證釋,又補充了《康熙字典》所沒有的內容。
《中華大字典》存在的缺點也很不少。約略說來,有以下幾點:(一)任意刪節引文;(二)沿引錯誤的舊說法,未加考證;(三)照抄古書或并列異說,而沒有新的說明,也不能辨證是非;(四)注釋各自為說,不能參照貫通;(五)抄襲舊字書的斷語,而略去說明;(六)引書名稱前后不一。此外,像引證古書,不能追溯原始,按語的文字有的不通等,也是這部字典的美中不足之處。
上一篇:《東坡七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歷史研究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