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春秋繁露》是漢代儒學的重要著作,17卷。它是董仲舒的部分論文,由后人編輯成書的。宋人程大昌、朱熹、陳振孫等認為它是偽書。其理由是:辭義淺薄;以《繁露》篇名作全書名;《太平寰宇記》、《通典》引《繁露》之文,今本無有。樓大防、黃震和近人金德建力反此說。樓據羅氏蘭臺本詳細考證,證實程說不能成立,后人皆同意樓說。本書在北宋時,即有刻本流傳。《崇文總目》說:“其書卷82篇,義引宏博,非出近世。”南宋開禧三年(1207)胡仲方得羅氏蘭堂本為37篇,又得82篇本,后經胡榘校刻,即成為現存最早的17卷版本。此后刻印的《春秋繁露》大致都出于這一版本。現存最早《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121)江右計臺刻本,現藏于北京圖書館。校注本的書較多,如惠棟、紀昀、盧文弨、凌曙等,最詳贍的是清人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
董仲舒(前170~前104),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潛心話《春秋》,下帷講授,3年不窺園。曾任景帝博士。武帝即位,他在《舉賢良對策》中,闡述了以“天”為核心的哲學和社會政治、倫理觀點,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所采納。后免官家居,胡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請教。他的著作很多,保留下來的,已由后人集為《董子文集》。《春秋繁露》發揮《春秋》之旨,多主公羊之學,雜陰陽五行之說。其論雖本于《春秋》,然其內容大部分與《春秋》無關,性質與《尚書大能》、《詩外傳》等相近,論述政治、哲學、倫理、教育等觀點。有關哲學思想的主要篇目有:《楚莊王》、《玉杯》、《十指》、《深察名號》、《重政》、《五行之義》、《五行相勝》、《循天之道》等。它繼承和發展了殷周以來的神學天道觀,并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提出了一個以“天”為最高范疇的哲學體系。認為天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天者,萬物之主,萬物非天不生。”(《順命》)“天”神行使陰陽五行之氣,體現它主宰宇宙萬物和喜、怒、哀、樂之意志。據此,提出了“天人感應”說。也有人認為《春秋繁露》的哲學體系是“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它的“天”是屬自然性的。本書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主要見于《楚莊王》、、《基義》、《制度》、《立元神》、《王道通三》、《天道無二》等篇。它針對西漢中期的社會形勢,提出了:“使富者足以學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制度》)的政治理想。它極力推崇君主,把君權說成是神授的:“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深察名號》)君主和“天”神一樣,神圣不可侵犯。倫理與人性論思想,主要見于《基義》、《實性》、《陽尊陰卑》、《天地之行》、《竹林》、《五行對》、《仁義法》、《奉本》等篇。提出了“三綱”、“五常”封建倫理思想。把人性分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品,認為大多數人都是“中民之性”,都需要通過帝王對他們進行教化。《春秋繁露》把封建統治神化、倫理化和哲理化,提出了一個系統的維護封建統治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為中國封建統治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中國政治、哲學、倫理、教育、經濟等思想發展史中,有較大的影響。
上一篇:《舊唐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晏子春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