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又稱《晏子》。相傳為春秋時齊人晏嬰撰,宋代《崇文總目》認為是后人采晏嬰行事所作,學術界也有人認為是后人偽托,不足信。晏嬰又名晏平仲,為春秋時齊國的思想家、政治家,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任齊卿,歷仕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世,卒于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前后執政56年之久,聲名顯于諸侯,其言行主要見于《左傳》。該書分為《內篇》6篇,《外篇》2篇,共215章,每章均列有標題。內容多依托于晏嬰,記敘其行事、諫語及答齊景公問等。《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在儒家類,至唐柳宗元始認為其旨多尚兼愛、非厚喪久喪者,又往往言墨子聞其道而稱之,認為是“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馬端臨《文獻通考》也認為該書崇尚節儉,將其列入墨家類中,但該書雖非晏嬰所撰,其成書年代也不晚于西漢,其中多收錄有古書記載及民間故事,故仍具有重要的史學和文學價值。賈誼《新書》、《史記》和《淮南子》都曾稱引該書,并被稍晚的《韓詩外傳》、《說苑》、《新序》、《列女傳》等書所抄錄。《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它“特失其編次者之姓名耳”,雖依托晏嬰之名,而其內容,則屬唐人魏征《諫錄》、李絳《論事集》之流;其中如王士禎《池北偶談》所摘引齊景公圉人一事,雖屬荒唐,殆同戲劇,為后人所竄入,但仍不愧為“傳記之祖”,故將其改列在史部傳記類中。其中如第6卷《內篇》《雜下》晏子使楚一章說:“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導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語言簡練生動,有鮮明的藝術效果,是一篇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因此有的學者稱該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此書版本主要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清顧廣圻校景元鈔本,《諸子集成》張純一校注本等。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有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1982年重版,收入《新編諸子集成》中,書后附錄有《晏子春秋佚文》及《集語》、《事跡》、《有關考辯》等6種,全2冊,為目前的通行版本。又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有《晏子》殘簡,與今本文字大體相同,可參看。
上一篇:《春秋繁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晚明二十家小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