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紀傳體唐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后晉劉昫等撰。后晉高祖石敬瑭于天福六年(941)詔命修撰唐史,由宰相趙瑩監修,參加工作多人,而以張昭遠、賈偉居功最多。唐朝國史已有基礎。唐朝制度,帝死即修實錄,除唐末五朝未著外,武宗前十五朝皆有實錄。這是修史的有利條件。另外唐還4次修勒國史,體例與正史相近。安史之亂后,文獻雖有損佚,但仍有保存,因此能成《史記》以來最大卷帙的史書,后晉出帝二年(945)完成全書。此時趙瑩已罷相,而由劉昫代之。依舊例修史由宰相監修,因此表上全書時領銜具名,實未作多大貢獻。全書有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總計200卷。原名《唐書》后為區別于北宋歐陽修等編的《新唐書》,改名《舊唐書》。此書前半部較好,體例完整,文字簡明,取舍得當。后半部則顯繁雜。由于《舊唐書》多依據實錄及官修國史,而且對于一般歷史事實,多詳錄舊史,不隨便改動,所以保存較為豐富的原始資料。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即多依據本書。各志雖稍簡略,但仍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依據。其中禮儀、音樂、職官、刑法諸志較好,尤其《食貨志》中記述租庸調制,材料更是可貴。列傳共記近1200人事跡,也保存了不少史料,對唐代著名政論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的事跡多有記述。另外對于李密、黃巢等農民起義的情況也有反映。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時期,和國內少數民族關系密切,對外交往也很頻繁,這在列傳中都有詳細介紹,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史和中外關系史的重要資料。由于成書較快,且出于眾人之手,也有疏漏之處。有時對某些人的記述,僅列官階履歷,失之過簡;有時又一人兩傳或一文復見,如在卷122及144都曾為楊朝晟立傳。此外,對宦官廢立,甚至弒殺皇帝之事也避而不記。盡管如此,在五代戰亂時期,許多珍貴史料籍此書得以保存。正如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所說:“《唐書》因載籍散佚,歷梁、唐數十年,未潰于成,直至晉史成書,則纂修諸臣搜剔補綴之功,不可泯也”。此書初刻本不知始于何時,南宋紹興年間有朱倬刻本。明嘉靖年間,聞人詮加以校正,重新刊行,稱為聞本。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舊唐書》點校本,是以道光年間楊州岑氏懼盈齋刻本(簡稱懼盈齋本)為工作本,參考南宋紹興朱本,明聞本,清武英殿本,浙江書局本,廣東陳氏 古堂本,相互校定而成。
上一篇:《新學偽經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春秋繁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