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亭》簡介|介紹|概況
又名《幽閨記》。全名《王瑞蘭閨怨拜月亭》。南戲劇本。元施惠著。明何良俊《曲論》認為此劇“高出于《琵琶記》遠甚。蓋其才藻雖不及高,然終是當行。”明王世貞《曲藻》說:何良俊認為《拜月亭》“勝《琵琶》,則大謬也。中間雖有一二佳曲,然無詞家大學問,一短也;既無風情,又無裨風教,二短也;歌演終場,不能使人墮淚,三短也。”明呂天成《曲品》以此劇入“神品”,說:“元人詞手,制為南詞,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見寶,遂開臨川玉茗之派。”明王驥德《曲律》說:“《拜月》稍見俊語,原非大家,可列能品,不得言神。”又說:“《拜月》語似草草,然時露機趣;以望《琵琶》,尚隔兩塵;元朗以為勝之,亦非公論。”又說:“不關風化,縱好徒然,此《琵琶》持大頭腦處,《拜月》只是宣淫,端士所不與也。”明李贄《焚書》說:《拜月》、《西廂》,化工也;《琵琶》,畫工也。明臧晉叔《元曲選序》說:“何元朗評施君美《幽閨》遠出《琵琶》上,而王元美目為好奇之過。夫《幽閨》大半已雜贗本,不知元朗能辨此否?元美,千秋士也,予嘗于酒次論及《琵琶》[梁州序]、[念奴嬌序]二曲不類永嘉口吻,當是后人竄入,元美尚津津稱許不置,又惡知所謂《幽閨》者哉!”明沈德符《顧曲雜言》,說:“何元朗謂《拜月亭》勝《琵琶記》,而王弇州力爭,以為不然。此是王識見未到處。《琵琶》無論襲舊太多,與《西廂》同病,且其曲無一句可入弦索者;《拜月》則字字穩帖,與彈掐膠粘,蓋南詞全本可上弦索者惟此耳。”明徐復祚《曲論》說:“《拜月亭》宮調極明,平仄極葉,自始至終,無一板一折非當行本色語,此非深于是道者不能解也。弇州乃以‘無大學問’為一短,不知聲律家正不取于弘詞博學也。又以‘無風情、無裨風教’為二短,不知《拜月》風情本自不乏,而風教當就道學先生講求,不當責之騷人墨士也。用脩之錦心銹腸,果不如白沙鳶飛魚躍乎?又以‘歌演終場不能使人墮淚’為三短,不知酒以合歡,歌演以佐酒,必墮淚以為佳,將《薤歌》《蒿里》盡侑觴具乎?”明凌濛初《譚曲雜札》說: “元美責《拜月》以無詞家大學問,正謂其無吳中一種惡套耳,豈不冤甚!然元美于《西廂》而止取其‘雪浪拍長空’、‘東風搖曳垂楊線’等句,其所尚可知已,安得不擊節于‘新篁池閣’、‘長空萬里’二曲,而謂其在《拜月》上哉!《琵琶》全傳,自多本色勝場,二曲正其稍落游詞——前輩相傳謂為贗入者——乃以繩《拜月》,何其不倫!”清李漁《閑情偶寄》說:“頭緒繁多,傳奇之大病也。《荊》、《劉》、《拜》、《殺》之得傳于后,止為一線到底,并無旁見側出之情。三尺童子,觀演此劇,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終無二事,貫串只一人也。”清劉廷璣《在園曲志》說:“以予持衡而論,《琵琶》自高于《幽閨》。譬之于詩, 《琵琶》,杜陵也,《幽閨》,義山也。比之時藝,《琵琶》,程墨也,《幽閨》房書也。”清梁廷楠《曲話》針對前人所論《琵琶》、《拜月》之優劣,說:“不知作曲各得其性之所近,閱曲者亦嘉其性之所近。即如若士之才不可一世,而《紫釵》一記,亦長于北而短于南。倘必膠一己偏執之見,輾轉譏彈,務求必勝,亦古人之不幸也。”近人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說:“然《拜月》佳處,大都蹈襲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但變其體制耳。明人罕睹關劇,又尚南曲,故盛稱之”。近人吳梅《顧曲麈談》說:“《幽閨》惟《拜月》一折,確是神來之筆,而一折之中,惟‘卻不道小鬼頭兒春心動也’一句,為妙文耳,其他則實無可擊節處。”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說:“《琵琶》、《拜月》,古今咸推圣手也。則誠以本色長,而未嘗不工藻飾。君美以質樸著譽,而間亦傷于庸俗。是以學則誠易失之腐,學君美易失之粗。”日本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說:“要之,取《拜月》者,稱其聲調之入弦索與其辭之質實而余味豐富;取《琵琶》者,稱其辭之文雅。是即‘本色派’與‘文辭派’之論爭也。戲曲中有此二大派,猶如詩文中之散體與駢體,不可偏廢者也。然則《拜月》為‘本色派’之尤者,而《琵琶》為‘文辭派’之魁首也。蓋雖互有長短,然《拜月》系改作前人之雜劇,關目固無論矣,即曲辭亦往往有蹈襲之處,在藝術的態度上頗有可議者。《琵琶》雖亦有所本,然取諸鄙俚之戲文說唱,能獨運手腕創出一大藝術品,此與《拜月》相異處也。說況《拜月》關目弄奇,過于做作,如世隆與瑞蘭,夫人與瑞蓮錯認一條,殆類兒戲,雖以此為一劇構成之樞機,然不免于拙劣。”此劇熱情地歌頌了男女主人公患難相愛、自主成親、并為維護自己的愛情婚姻所進行的反抗斗爭,鞭撻了以王瑞蘭之父王鎮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對青年男女真摯愛情的阻撓破壞,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同時,也描寫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作品人物性格鮮明生動;能巧妙地運用誤會、巧合等手法,而又使人感到毫不牽強;語言自然天生,處處本色,又不失于鄙俚;結構上有關蔣、王的主線比較鮮明緊湊,但有關陀滿興福的輔線卻松懈冗長。
上一篇:《戰國策》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新安吏》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