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老子》第十二章。以首句名篇。題目一作《圣人為腹不為目》,是后人所加。今人施昌東《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述評》說:“在老子看來,人們的一切實際的意識活動包括文娛活動都是毫無意義的,有害的。既然‘圣人為腹不為目’,那末,人們對于‘五音’和‘五色’的審美活動以及藝術創造都屬多余,只要肚子吃飽而不至餓死就夠了。老子認為人之于‘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難得之貨’皆不足為‘美’,不足為‘樂’,而只有拋開它們,甚至取消它們的存在,‘處無為之事’以達到‘無美’‘無樂’的空虛境界,即‘道’的境界,才是‘至美至樂’。……否定一切文化學術、文學藝術和審美活動的社會意義和作用,使人民無智無欲,不爭不亂,從而保持貴族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由此可見。老子上述的美學思想完全是為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利益服務的,是極其反動的。”今人李澤厚、劉綱記《中國美學史·老子的美學思想》說:“老子意思是說,對聲色的感官愉快的不顧一切的追求,會使人達到失去正常理智的程度。審美本來是同感官的愉快不能分開的,但它又不是單純的感官享樂。然而在文明社會的早期階段,審美所具有的感官享樂方面還占著絕對的優勢,把審美混同于感官享樂,毫無節制地去追求它,這在占有了人民所創造的大量財富的統治階級中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的發展,不但會有害于保持統治者的統治,而且會有害于統治者的生命。……所謂‘為腹不為目’其實際的含意是說人不應當追求各種感官欲望的享樂而損害自己的生命。……老子對審美和藝術的活動決沒有從根本上完全否定,他只是要求審美和藝術不應產生‘令人目盲’、 ‘令人耳聾’這樣的有害的后果,而應該同人的生命的自由相一致。人類雖然需要美,但卻不應當因為美的追求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自由,不應把美看作是人的外在目的,使美成為反過來支配人的東西。”今旅美華人學者陳鼓應《老子注解及評價》說:“在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他目擊上層階級的生活形態;尋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競,淫佚放蕩,使心靈激擾不安。因而他認為正常的生活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俗語說‘羅綺千箱,不過一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飽,不求縱情于聲色之欲。為‘腹’,即求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為‘目’,即追逐外在貪欲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是流連忘返,使自己產生自我疏離,而心靈日愈空虛。因而老子喚醒人要摒棄外界物欲生活的誘惑,而持守內心的安足,確保固有天真。”此章是老子針對奴隸主統治集團貪欲奢侈,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是勸誡,也是警告;同時也提出了‘圣人為腹不為目’的主張,即治國應以豐衣足食為目標,而不去追求耳目聲色的滿足,表現了他的人生觀。全文觀點明確,論證有力,采用排比句式,整飭而富有氣勢;言簡義豐,聲韻流美,堪稱哲理散文的精品。
上一篇:《丹青引》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促織》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