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行》簡介|介紹|概況
樂府詩篇名。《文選》、《樂府詩集》作古辭。《玉臺新詠》題為東漢蔡邕作。清陳沆《詩比興箋》說:“《文選》作‘古詞’,不知作者姓名;則題‘蔡邕’者,未見其必然也。蔡邕所傳《琴歌》、《樊惠渠歌》、《翠鳥詩》,詞并質直,視此詩之高妙古宕,殊不相類。”關于此詩主旨,也有不同的看法。《文選》李善注說:“言征戍之客至于長城而飲其馬,婦思之,故為《長城窟行》。”《文選·五臣注》說:“長城,秦所筑,以備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飲馬。征人路出于此而傷悲矣。言天下征役,軍戎未止,婦人思夫,故作是行。”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古辭,傷良人游蕩不歸,或云蔡邕之辭。”關于詩中“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二句,更多有異議。《文選》李善注說:“枯桑無枝,尚知天風;海水廣大,尚知天寒;君子行役,豈不離風寒之患乎?”清吳景旭《歷代詩話》說:“合下二句總看,乃云‘枯桑自知天風,海水自知天寒’,比喻婦之自苦自知,而他家入門自愛,誰相為問訊乎!”近人王文濡《歷代詩評注讀本》說:“枯桑無枝,尚知天風;海水廣大,尚知天寒;豈人不如物,當風寒之至,而不念良人乎?”聞一多《樂府詩箋》說:“滄海桑田,高下異處,喻夫婦遠離不能會合。‘枯桑’喻夫,‘海水’自喻,‘天風’、‘天寒’,喻孤棲獨宿,危苦凄涼之意。見葉落而知木受風吹,見冰結而知水感天寒。枯桑無葉可落,海水經冬不冰,一似不知‘風’、‘寒’者;非真不知之,人不見其知之跡象耳。以喻夫婦久別,口雖不言而心自知苦。”今人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說:“朱喜徵曰:‘白樂天云:詩有隱一字而意自見者,海水知天寒,言不知也。’此解獨得。蓋二句正言若反,猶云枯桑豈知天風?海水豈知天寒?以喻人情澆薄,莫知我艱也。”徐仁甫《古詩別解》說:“思婦見枯桑而知天風,望海水而知天寒,以譬喻思婦見別人‘入門各自媚’,而知自己‘誰肯相為言’矣。”關于此詩的藝術特色,清沈德潛《古詩源》說:“通首皆思婦之詞,纏綿宛折,篇法極妙。”又說:“前面一路換韻,聯折而下,節拍甚急。‘枯桑’二句,忽用排偶承接,急者緩之,最是古人神妙處。”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說:“此篇流宕曲折,轉掉極靈,抒寫復快,兼樂府古詩之長,最宜誦讀。子桓兄弟擬古,全用此法。”今按,此詩可能是一首民歌,寫思婦懷念遠行不歸的丈夫。上半通過景物和夢境的描寫,表現思婦日夜懷念丈夫的凄苦之情;下半通過描述思婦接到丈夫來信時的驚喜之狀,進一步刻畫她迫切盼望丈夫的心境。全詩構思新穎,情節曲折,融情入景,善用比興,真實而又生動地揭示了思婦復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其語言樸實明快,凝練生動,具有鮮明的民歌特色。
上一篇:《飲酒二十首》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