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夜持山去
【出典】 《莊子·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宋·黃庭堅《山谷內集》卷一七《追和東坡壺中九華》詩《序》:“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九峰,東坡先生名曰‘壺中九華’,并為作詩……崇寧之元年五月二十日,庭堅系舟湖口,李正臣持此詩來,石既不可復見,東坡亦下世矣,感嘆不足,因次前韻。”詩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云中。”
【釋義】 莊子論證事物很難固藏而不亡失,說:把高山藏于大澤之中,人謂堅固不會失去,但也可能在夜半被有力者負之而去。后人常用此意比喻事物變化,人難預測。黃庭堅詩用“有人夜半持山去”感嘆李正臣的九峰異石(壺中九華)已不可復見。
【例句】野老時逢山鬼泣,誰夜持山去難覓。(辛棄疾《歸朝歡·丁卯歲寄題眉山李參政石林》1955)這里用“夜持山去”典,暗以蘇軾題詠的李正臣異石(壺中九華)比擬李參政的石林。
上一篇:典故《夜臺》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夜來風雨聲》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