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戰國策·東周策》,以首句名篇。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桓公二年》說:“《戰國策》稱,齊救周,求九鼎。顏率謂齊王曰:‘昔周伐殷而求九鼎,一鼎九萬人挽之,九鼎八十一萬人挽之’。挽鼎人數,或是虛言。”又,《尚書正義召誥》說:“《戰國策》顏率說齊王云:昔武王克商,遷九鼎,鼎用九萬人。則以為其鼎有九,但游說之辭,事多虛誕,不可信用。”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九《顏率兒童之見》條說:“《戰國策》首載此事,蓋以為奇謀,予謂此特兒童之見耳!爭戰雖急,要當有信。今一紿齊可也,獨不計后日諸侯來伐,誰復肯救我乎?疑必無是事,好事者飾之耳。故《史記》、《通鑒》皆不取。”又,《容齋三筆》卷十三《十八鼎》條更進而懷疑,云九鼎“未必有是物。”宋鮑彪《戰國策注》卻提出不同看法:“《左氏》嘗載楚子問鼎事,當時爭欲得鼎,以見其強,不可以為無。”今人繆文遠《戰國策考辯》說:“實則此章出自偽托,系年乃徒勞無益之舉。據《韓非子·初見秦篇》所載,周武王伐殷,所率者僅‘素甲三千’。依《史記·周本紀》之說,周軍亦但止‘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此當為周人傾國之師,何來挽鼎之八十一萬人乎?……顏率所說,決非事實。”今人郭人民《戰國策校注系年》說:“此當為西周。《東周與西周戰章》:‘西周也,故天子之國也,多名器重寶。’《左氏宣三年傳》:‘成王定鼎于郟鄏。”九鼎是名器重寶,郟鄏陌在王城東約五里,此時應屬西周。九鼎,傳說為夏禹鑄,《墨子·耕柱篇》以為夏后啟所鑄。夏滅亡,傳給商朝,周武王滅商,遷九鼎于洛邑,成王定鼎于郟鄏,故周有九鼎。古代帝王以為有天下的象征,是傳國的寶器。故當時戰國諸侯皆想得到這個器物,作為天命、人心所歸之依據,稱王稱帝之憑借……此策屬之齊宣王時為當,相當于周慎靚王或周赧王初年,在秦為秦武王或秦昭王之初年。”此篇記述周赧王時秦、齊先后索取九鼎,謀臣顏率先求救于齊,拒阻秦兵,繼之出使齊國,嫻辭妙對,堵塞齊王之欲,為周室保全九鼎的故事。據《史記·封禪書》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商滅夏,九鼎遷于商,武王伐紂,九鼎又被遷移到洛邑,成為周王室傳國之寶,象征周王室的最高權力。周赧王時,王室衰微,淪為蕞爾小國。秦國自持兵強,發兵于周,索取九鼎;顏率為保全九鼎,求援于齊,并許以九鼎,待秦兵罷去后,齊要周應允諾言,顏率又游說齊王,故意夸大其辭,說服齊王放棄索取九鼎的念頭。此篇寫顏率游說齊王的兩段言論,辯麗橫肆,善用夸張、比喻,縱橫反復,曲盡其意。
上一篇:《秋興八首·聞道長安似奕棋》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