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相》簡介|介紹|概況
辭賦篇名。戰國荀況作。宋朱熹《楚辭后語》說:“相,助也。成相,助力之歌也。”明方以智《通雅》說:“《荀子》有《成相》三章,‘相’者,助也。舉重勸力,以申其邪許噓喻之聲也。史所謂‘五羖大夫死,而舂者不相杵’是已。”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引盧文弨語:“審此篇音節,即后世彈詞之祖。……首句‘請成相’,言請奏此曲也。《漢藝文志》:‘《成相雜辭》十一篇。’惜不傳。大約托于瞽矇諷誦之詞,亦古詩之流也。”近人梁啟雄《荀子簡釋》說:“成字含二義:(一)《說文》: ‘成,就也。’ (二)《書·皋陶謨》:‘奏也。’相字亦含二義:(一)《小爾雅·廣詁》:‘相,治也。’《呂覽·舉難》: ‘相也者,百官之長也’。(二)《禮記·檀弓》:‘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注:‘相,謂以音聲相勸。’《曲禮》注:‘相,謂送杵聲。’——(一)謂成就相治國家的偉業。(二)謂合唱舂米歌。因此,這個標題的含義是雙關的。《漢書·藝文志》《雜賦》中有《成相雜辭》十一篇,淮南王亦有《成相篇》;可見在戰國以后‘成相’是文學作品的名稱。《荀子·成相篇》在體裁上是采用《成相雜辭》的文學程式,在內容上是撮要鉤玄地表達他的政法思想;是一篇充滿著政治意味的文學作品。”此說為今多數研究者所從。天津市歷史研究所等《荀子選注》說:“《成相》是荀子晚年寫成的一篇帶有綱領性的、闡明他的法家政治路線的重要著作,也是一篇采用通俗的民間文藝形式、富有戰斗性的文藝作品。它傳播了新興地主階級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主張,有力地批判了儒家復辟奴隸制的反動路線”;文章主要闡明以下幾個問題:一、“荀子繼承了商鞅‘以法治者強’的思想,提出‘法之經,禮與刑’的綱領和‘法后王’的革新口號”;二、“荀子主張必須加強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三、“論證‘尚賢使能’的組織路線的重要性;”“他還對不合法治思想的‘百家之說’進行了批判。《成相》篇中所闡明的政治思想,是荀子‘法治’思想的概括和總結。對新興地主階級鞏固和加強封建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起了重要作用。”此篇題目,意含雙關:“成”,猶奏,又寓有成就的意思;“相”,是古代人民在勞動時唱出的互相勸勉的歌聲,猶如舂米時所唱的‘杭育’之聲,又寓有輔佐治理的意思。‘成相”,即當時勞動人民所唱的一種歌曲,是一種通俗文學的形式;荀況擬之以抒寫自己的政治理想,其內容為賢臣明主如何完成治理國家的事業。篇中反復強調警惕讒佞結黨營私,欺上壓下,竊取國柄,禍國殃民,明確地提出了尚賢使能的政治主張。主題鮮明,思想深刻,援引史實,反復強調,說服力很強;采用民間文學形式,新穎活潑,音韻諧婉,易于誦唱。但文采尚顯不足。
上一篇:《成仙》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文賦》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