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則全枉則直》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老子》第二十二章。以首句名篇。今人高亨《老子注譯》說:“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論,闡述他的貴柔弱、貴謙虛、貴退讓三個主張。”范文瀾《中國通史·老子與莊周》說:“老子看到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則,特別是正反兩面互相轉化的法則,成為老子學說的精髓。因為戰國時期,貴族領主正在沒落中,已沒落的企圖恢復失去了的特權,未沒落的企圖鞏固將失去的地位,思想上帶著消極、保守的色彩,老子學說正是這些沒落領主思想的反映。老子學說的精神,不是要發展矛盾,解決矛盾,向前推進,而是要阻止發展,保持原狀以至向后倒退。”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說:“老子以其豐富的生活經驗所透出的智慧,來觀照現實世界中種種事象的活動。他認為:一、事物常在對恃關系中產生,我們必須于事物的兩端都能加以徹察。二、我們必須從正面透視負面的意義,對于負面意義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三、所謂正面與負面,并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它們經常是一種依存的關系,甚至于經常是浮面與根底的關系。常人對于事物的執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貪圖眼前的喜好。老子則曉喻人們,要伸展視野;觀賞枝葉的繁盛,同時也應注視根底的牢固。有結實的根,才能長出豐盛的葉來。由于事物的這種依存關系,所以老子認為:在‘曲’里面存在著‘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著‘直’的道理;在‘洼’里面存在著‘盈’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著‘新’的道理。因而,在‘曲’和‘全’,‘枉’和‘直’,‘洼’和‘盈’的兩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層的一面,自然可以得著顯相的另一面。常人總喜歡追逐事物的顯相,蕓蕓眾生莫不亟亟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彰揚顯溢,因而引起無數爭紛。求全之道,莫過于‘不爭’。‘不爭’之道,在于‘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本章開頭所說的‘曲’、‘枉’、‘洼’、‘敝’,也都具有不爭的內涵。”此章老子運用辯證的方法,從生活經驗的角度出發,著重論述了矛盾的事物互相依存進而互相轉化的觀點,并闡明了有道之人順應自然規律,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便無人能夠和他相爭的道理。語言簡樸凝練,推論嚴謹,層層深入;句式短促有力,排比手法的運用,更使文章顯得氣勢橫溢。
上一篇:《暗香·石湖詠梅》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曲江池》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