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使民不爭》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老子》第三章。以首句名篇。據(jù)傳為漢時人河上公《老子章句》說:“‘賢’,謂世俗之賢,去質(zhì)尚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不爭’,不爭功名,返自然也。”今人高亨《老子注譯》說:“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論。他對統(tǒng)治者提出幾個政治要點:不采用尚賢政策;不過荒淫生活;使人民肚子飽,身子壯,膽子小;使人民無知,無欲。總之是:反對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反對儒墨尚賢而治的學說,要人民回到原始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其實質(zhì)是復古倒退的。”今人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老子的美學思想》說: “老子看到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對滿足各種貪婪的欲望不擇手段的追求,導致了社會的混亂紛爭,引起了各種殘暴罪惡的現(xiàn)象,因而他主張應該使人們‘無知無欲’,這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老子的這種思想當然是消極的,甚至是反動的。”今美籍華人學者秦維聰《李耳道德經(jīng)補正》說:“本節(jié)繼續(xù)給封國王們提出其‘愚民政策’的施政細則”,“他認為封國的難以統(tǒng)治,是由于人民的智慧太高了。所以如果想封國長治久安,他的釜底抽薪之策,乃是‘使民愚之’。他以為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保持無智無欲,純樸得如嬰兒,如白癡,則封國自會安樂太平。這種想法當然是絕對錯誤和荒謬的。”今人晨陽《老子的哲學》卻說:“綜觀老子的‘無欲’、‘無為’,不是去掉一切‘欲’、一切‘為’,是去掉私有的欲,去掉剝削的欲;……可見老子的‘無欲’、‘無為’是專指周王朝人剝削人私有制和為爭奪財物的‘為’而言。”今旅美華人學者陳鼓應認為:“名位實足以引起人的爭逐,財貨實足以激起人的貪圖。名位的爭逐,財貨的貪圖,于是巧詐偽作的心智活動就層出不窮了,這是導致社會的混亂與沖突的主要原因。解決的方法,一方面要給人民適度的安飽,另方面要凈化他們貪圖的心念,削減他們?nèi)翃Z的心機。所謂‘無知’,并不是行愚民政策,乃是消解巧偽的心智。所謂‘無欲’,并不是要滅除自然的本能,而是消解貪欲的擴張。”此章闡述了老子的政治社會思想,著重從‘無欲’即要抑制一般人的貪婪的角度講無為而治。文字古樸,言簡意長,語句鏗鏘,節(jié)奏促迫,具有詩歌的風味。
上一篇:《七月》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與李翰林建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