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愁詩》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東漢張衡作。最早見于《文選》,詩前有序說:“張衡不樂久處機密,陽嘉中,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法度,又多豪右并兼之家。衡下車,治威嚴,能內察屬縣,奸猾行巧劫,皆密知名,下吏收捕,盡服擒。諸豪俠游客,悉惶懼逃出境。郡中大治,爭訟息,獄無系囚。時天下漸弊,郁郁不得志,為《四愁詩》。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氛為小人;思以道術相報,貽于時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關于此序,后人多有評說。《文選》李善注說:“永和初,出為河間相,而此云陽嘉中,誤也。”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說:“此序乃后人偽托,而非衡所作。王觀國《學林》辨之甚詳。”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說:“此序雖屬偽托,然所言事實,大致尚與本傳符合,故孫文青《張衡年譜》仍系此詩于永和二年。”關于此詩內容,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四愁》,漢張衡所作,傷時之文也。其旨以所思之處方朝廷,美之為君子,珍玩為義,巖險雪霜為讒諂。其流本出于《楚辭·離騷》。”今人鄭文《漢詩選箋》說:“本詩作者所思在四方,而四方均有阻礙;四方美人皆有贈物,己亦欲以美物報之,而路遠莫致,徒懷憂心,可見所志不達,徒抱煩憂。解為懷人愁思,自不免有未盡之憾;解為‘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達兮,余焉能與此終古’,亦有相似之處,惟不可過于拘泥耳。”關于此詩的藝術風格,清沈德潛《古詩源》說:“心煩紆郁,低徊情深,風騷之變格也。”張玉穀《古詩賞析》說:“《五噫》、《四愁》,皆得風騷遺意,故讀者只覺纏綿,不嫌排復。徒求形肖,失之轉賒。”今按,此詩主要是效法屈原,運用比興手法抒寫明主難遇、壯志不達的憂思。詩中以“美人”比喻明君;以“梁父艱”、“湘水深”等比喻讒佞小人;以“美人贈我金錯刀”等比喻君恩;以“何以報之英瓊瑤”等,比喻自己向君主奉獻忠誠和治國之術;以“側身東望涕沾翰”等,抒寫奸佞讒阻,自己不能接近明主的憂思。全詩抒情委婉酣暢,真切動人。詩中還運用了民歌中所常用的重章疊詠和鋪排的手法,更增強了抒情的氣氛。此詩是七言詩初創時期的一篇杰作,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上一篇:《商君列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回文璇圖詩》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