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駒支不屈于晉》簡介|介紹|概況
此文選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舊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題目為后人所加。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說:“宜子責駒支之言,怒氣相陵,驟不可犯。駒支逐句辯駁,辭婉理直。宜子一團興致,為之索然。真詞令能品。”今人沈玉成《左傳選譯》說:“晉國為了拒絕吳國提出的支援要求,又尋找借口責備戎人,以求樹立正在失去的威信。戎子駒支沒有被懾服,而是據理反駁,辭令委婉而嚴正,所以即使如《古文觀止》,也不以‘戎狄’為嫌而選入了這一段文章。”今人林新樵《左傳選》說:“從戎子駒支回答士匄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窮山僻壤,他們披荊斬棘,開墾了許多田園山地,對國家是有貢獻的,過去統治者,往往是欺壓他們。士匄還是比較明白的,聽了駒支的對話后,感到自己有錯誤,立即向駒支道歉,并請他參加盟會……本文對我們今天如何正確處理民族關系,也是頗有啟發的。”此文記述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晉國在向召集盟會時,晉范宣子意欲拘執戎子駒支,駒支據理辯駁終免于難的史實,表現了駒支臨難不懼的堅強性格和嫻熟高超的外交才能以及范宣子知錯必改、勇于自責的可貴精神。駒支的辯辭,生動形象,善于運用譬喻說明事理,感染力很強。如說戎族幫助晉國一致御秦,便以捕鹿為喻,“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新鮮而具體,說明透徹而生動,后來漢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班固在其《漢書·蒯通傳》中都有“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之語,即源出于此。
上一篇:《馬伶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魏公子列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