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
所謂德充符,即道德的完美充實。莊子列舉了王駘、叔山無趾、申徒嘉、支離無脤等幾個形體殘缺而道德完美的人物,反復說明人的外形貌丑不足以影響道德純美的價值。一個人只要內在的道德充實完美,即使形殘貌丑也是有吸引力的,所以人們要忘掉形骸而求取道德。在此莊子還討論了人情問題,主張養生要“無情”,切勿因情傷性,因情傷身。
一
魯有兀者王駘(tái),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①常季②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③。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④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⑤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⑥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⑦;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⑧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⑨。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⑩。物何為最之哉?”
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注釋】
①兀者:沒有足的人。王駘:虛構人物。相若:相等。②常季:虛構人物。③中分魯:占魯國學生的一半。④直:只。后:落后。⑤奚假:何止。⑥王:勝,超過。庸:一般人。⑦遺:失,消亡。⑧審:明悉,通曉。無假:無所持。⑨德之和:道德合而為一。⑩得其常心:得到原始本然之心。物:外物,這里指眾多的門徒。正生:端正自己的心性。正眾生:端正他人的心性。征:信,諾言。九軍:泛指千軍萬馬。自要:自我要求,自求進取。官:主宰。府:包藏。寓:寄托。象:把……當作形式。一:同一。死:喪失。登假:飛升,比喻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假,通“遐”,高遠的意思。
【譯文】
魯國有個名叫王駘的人,斷了一只腳,隨他游學的人跟隨孔子游學的人差不多。常季問孔子:“王駘是一個斷了腳的人,跟從他的弟子和您在魯國的弟子各占一半。他對弟子們站著不能教學,坐著不能講述,然而弟子們空著腦袋去,卻滿載而歸。難道真的有不用言語的教化,在無形之中受到潛移默化嗎?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孔子回答說:“王駘是一位圣人,連我都不如他啊,我還沒有向他請教過呢。我尚且要拜他為師,何況還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魯國,我要發動所有的人向他學習。”
常季說:“先生的德行居然比不上一個斷腳的人,普通人更不用說了。像這樣的人,他運用心智有什么特點呢?”
仲尼回答說:“死生算得上是很大的事情了,他卻不會同死生一樣變化;即使天翻地覆,他的精神也不會喪失。他對萬物了如指掌卻不隨之改變,任憑萬物變化卻遵循著萬物的規律。”
常季說:“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說:“從事物的差異性角度去分析,肝與膽雖處在一個身體之中,卻也像楚國和越國那樣遠;從事物的共同性角度去看,萬物又都是一體的。像這樣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耳朵和眼睛可以適宜的事物,而把自己的心靈遨游在德行的境域之中。對事物只看到它的共性,而看不到缺陷,看到斷去他的一只腳就像丟掉一塊泥土一樣。”
常季說:“他是修養自身而已。他運用自己的智慧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他用自己的道德修養去獲得無所分別的平常之心,眾多的弟子為什么還聚集在他的身邊呢?”
孔子回答說:“人沒有在流動的水面照自己的,而是去靜止的水面上照,只有靜止的東西才能讓別的東西靜下來。生命是起源于大地的,只有獨特的松柏稟受自然之正,四季常青;同是受命于天的,只有堯舜有正氣,成為萬物之首。他們有幸得到這種正氣,不僅使自己品行端正,也可以端正他人的品行。有了這種充滿正氣的力量,就會有無所畏懼的膽識。譬如勇士,他敢只身一人沖入敵人的千軍萬馬之中。為了追名逐利,尚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何況那主宰天地,包藏萬物,以人體為寄托,以耳目為幻象,天賦的智慧能夠燭照所知的境域,而心中未嘗有死生變化的觀念的人呢!有一天他必能達到高遠的境界。這樣超凡絕俗的人,大家都樂于跟從他。他哪里肯把吸引眾人當回事呢?”
二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于伯昏無人。①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②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③”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后人④者也。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⑤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gòu)中⑥。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⑦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寤邪!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⑧,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子產蹴(cù)然改容更貌⑨曰:“子無乃稱⑩!”
【注釋】
①申徒嘉:虛構人物。鄭子產:春秋時期鄭國的大政治家。伯昏無人:虛構人物。②其:或者。③違:回避。齊:與……平起平坐。④后人:以別人為后,看不起人的意思。⑤取大:爭取最大的東西。⑥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圍之內,喻指人們生活的社會范圍。彀,張滿弓弩。⑦怫然:臉色變化的樣子。廢然:怒氣消失的樣子。⑧形骸之內:指人的精神世界,指道德。⑨蹴然:恭敬不安的樣子。更:更改。⑩子無乃稱:你不要再說了。乃,“仍”音,再。
【譯文】
申徒嘉是個斷了一只腳的人,跟鄭國的子產一起拜在伯昏無人名下學習。子產對申徒嘉說:“如果我先出去,你就留下;如果你先出去,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產和申徒嘉又同在一個屋子里同席而坐。子產又對申徒嘉說:“如果我先出去,你就留下;如果你先出去,我就留下。現在我要先出去,你可以留下嗎?還是不留下呢?你見了我這個執政大臣卻不知道回避,你想把自己看成執政大臣而與我平起平坐嗎?”
申徒嘉說:“先生的弟子中有這樣的執政大臣嗎?你是津津樂道執政大臣的地位,而看不起別人嗎?我聽說這樣的格言:‘鏡子明亮,塵垢就不會停留在上面,塵垢落在鏡子上,就不會明亮。跟賢人相處久了,就不會出現過失。’你拜伯昏無人為師是想從他那里學得道德,而你現在竟然說出這樣的話來,這不是過錯嗎?”
子產說:“你都這個樣子了,還要跟堯一爭高下。你估量一下自己的德行,還不足以使你反省嗎?”
申徒嘉說:“假如申辯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應當斷足的人很多;盡管不為自己的過錯申辯,而認為自己不應當存足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無可奈何,而能夠從容接受命運安排,就好比接受自然的命運一樣,這一點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這就如同我們走到后羿的射程之內。中心的地方也正是箭矢必中的地方;然而也有不被射中的,這就是命運。以自己齊全的雙腳來嘲笑我雙腳不全的人很多,我得知后非常憤怒;等我來到伯昏無人先生的寓所后,我的怒氣就消失了,又恢復到了常態。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奇妙的方法洗滌了我的心靈?還是我自己悟出了生命的真諦?我跟隨先生已經十九年了,可是先生從不曾感到我是個斷了腳的人。如今你跟我交往于道德修養之中,而你卻用外在的形體來要求我,這不是錯了嗎?”
聽了申徒嘉這一席話,子產深感慚愧,馬上改變了態度,說:“你不要再說下去了!”
【智慧全解】
形殘阻礙不了成功的腳步
申徒嘉是莊子虛構的另一個肢體不全的人物。他雖然是個斷了腳的人,但他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陷,所以在與鄭子產的辯論中始終不卑不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可能存在著毛病、缺陷。但是我們沒有必要為這些微不足道的缺陷而消沉。正如申徒嘉所說,一個人最重要的并不是形體上的完美,而是內心的信念和品德修行。身體上的缺陷并不能成為你成功路上的障礙,因為身體上的缺陷很容易克服,難以克服的則是心理上的缺陷。
假如我們覺得自己的形體缺陷難以彌補,而整日處于消極郁悶之中,那么我們一定不會有什么作為。實際上,只要我們敢于正視自己,敢于充實內心,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古今中外,形體上有缺陷而取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如達爾文、貝多芬、霍金、羅斯福等,他們都是聞名于世的成功人士,在科學、藝術、政治等方面有著巨大影響,但他們都是殘疾人,有的患有絕癥,有的耳聾,有的腿殘。然而這些身體上的缺陷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努力進取,他們取得的成就,令很多形體健全的人望塵莫及。
到任何時候,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都遠遠比擁有健全的身體蘊含的能量要多。人生道路從來沒有一路坦途,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如意,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努力去充實自己的內心,就一定能夠擁有一個出彩的人生。
【閱讀延伸】
獅子杰斯的成長
在一片青蔥的大草原上有一頭母獅子,最近她閱讀了很多有關素質教育的書,覺得自己的孩子杰斯完全可以被培養成一頭完美的獅子。
時光荏苒,在母親的精心培養下,當年的小獅子杰斯慢慢成長為一頭強壯的獅子。隨著知識的增長,杰斯對自己和世界也有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它發現,雖然在眾多動物眼中,獅子是草原之王,但自己還是有一個明顯的弱點,那就是自己的耐力比不上羚羊,在中長跑項目中總是輸掉。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次羚羊都從嘴邊溜掉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杰斯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最后它終于弄清楚了癥結所在。原來羚羊耐力好的原因在于它們的食物。于是,杰斯開始瞞著母親偷偷地吃草。就這樣過了幾天,杰斯終于因為營養不良生了病,等到母親發現它時,它已經奄奄一息了。母親趕緊把它送到醫院救治。所幸救治及時,杰斯恢復了體力,但它堅持要繼續執行自己的計劃——吃草。
母親苦口婆心地勸說,可絲毫起不到作用,無奈之下,母親只得帶杰斯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針對其情況制訂了一個為期一個月的治療計劃。
心理醫生先是糾正杰斯的錯誤認知,那就是杰斯認為沒有缺點才是真正的草原之王。心理醫生告訴它,不管有沒有缺陷,獅子都是草原之王。之所以成為草原之王,并不是因為獅子沒有缺點,而是因為它有著顯著的優點,它觀察力強,爆發力強,牙齒鋒利、動作精準……完美的獅子是沒有的,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缺點。
心理醫生的治療很成功,杰斯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幾年后,杰斯成為那片草原上最好的獅子,它反應靈敏、選擇位置恰當,草原上的動物沒有不知道它的。當然,它也和其他獅子一樣,耐力還是比不上羚羊,但此時的杰斯已經不把這個缺陷放在心上了。
在這個世界上,絕對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人也一樣。所謂的完美只存在于追求完美的過程。要想成功,必須認清自己的優勢,并將其發揮到極致,而不必心心念念自己的缺陷。
三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①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②矣!”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③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④夫天無⑤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⑥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⑦之人乎!”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⑧彼且蘄以(jí)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⑨”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⑩”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注釋】
①叔山無趾:虛構人物。無趾,腳趾被切斷。踵:腳后跟,這里指用腳后跟走路。②何及:怎么趕得上。③不知務:不通曉事理。務,時務。④尊足:即尊于足,意思是比足更重要的東西,此指道德修養。務:務求,努力做到。⑤無:沒有什么。⑥陋:淺薄。⑦全德:形體健全。⑧賓賓:頻頻。學子:即學于子,向老聃請教。⑨詭:奇異。桎梏:古代的一種刑具,即鐐銬,喻指束縛自己的工具。⑩一條:一致,一樣。一貫:齊一相通。天刑之:自然的根器如此。刑,模型。
【譯文】
魯國有個失去腳趾的人,名叫叔山無趾,他用腳后跟走路來拜見孔子。孔子對他說:“你太不謹慎了,以前受到了刑罰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才來請教,怎么來得及呢?”
叔山無趾說:“我因為不識時務,輕率地對待自己的身體,才失去了自己的腳趾。現在我來到這里,是因為還有比腳趾更貴重的東西,所以我要努力保全它才到你這里請教的。天沒有什么不覆蓋的,地沒有什么不承載的。我把先生視為天地,沒想到先生居然這樣拘泥于形骸之見!”
孔子說:“是我太淺薄了。先生為什么不進來呢?把你知道的道理跟我講一講。”
叔山無趾從室內離開了。孔子對他的弟子說:“你們要努力啊!叔山無趾是一個失去了腳趾的人,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以彌補以前的過失,何況身體健全的人呢!”
叔山無趾對老子說:“孔子這個人,以得道者至人的境界去衡量他,可能還不夠吧?他為何不停地來向您請教呢?他還在追求以奇異怪誕的說教來享譽天下,要知道圣人不總是把這些名聲看作是束縛自己的枷鎖嗎?”
老子說:“為什么不讓他認識到死生一體、是非同一的道理,從而使他擺脫這個枷鎖呢?這樣做不是更好嗎?”
叔山無趾說:“這是天加給的刑罰,哪里能解脫得了呢!”
四
魯哀公問于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tái)它。①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②者也,常和人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③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④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jī)年⑤,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⑥悶然而后應,氾然而若辭,寡人丑乎,卒授之國。⑦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⑧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⑨。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嘗使于楚矣,適見(tún)子食于其死母者。⑩少焉眴(shùn)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shà)資;刖(yuè)者之屨(jù),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謂才全?”
仲尼曰: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是之謂才全。”
“何謂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 “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注釋】
①惡人:容貌丑陋的人。哀駘它:虛構人物。②唱:倡導。③濟:挽救。聚祿:積攢的錢財。雌雄:男人和女人。④意:猜想,意料。⑤期年:一周年。⑥宰:主持政務的官員。傳國:授予國事。⑦悶然:不在意的樣子。氾然:毫不在乎的樣子。丑:慚愧。⑧恤:憂慮、擔憂。⑨是:此,指魯國。⑩子:小豬。食:此指吮吸乳汁。眴若:驚惶的樣子。走:跑。焉爾:離開的原因。翣:古代出殯時棺木上的飾物。資:送。刖:古代斷足的刑罰。屨:鞋子。諸御:宮女及妃嬪。不爪翦:不修剪指甲。翦,同“剪”。德不形:德才不外現。命:命運。滑和:攪亂和順的本性。滑,亂的意思。成和:成就純和。至通:通達,明于治國的道理。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衛國有個相貌丑陋的人,名叫哀駘它。男人跟他相處,依戀著不肯離開;女人見到他,向父母請求,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我寧愿給哀駘它做妾’,這種女子已經有十幾個還不止。從不曾聽說他倡導過什么,只是見他總是應和他人。他沒有統治者的權力去拯救他人的死亡,也沒有足夠的財富去救濟那些挨餓的人,而且他的相貌極為丑陋,人們見了他都覺得害怕。他只是應和卻不提倡,他的智慮沒有超出世人之外,可是男人女人都圍在他的身邊,他一定有不同尋常的地方。我把他召來一看,他果然丑得令所有人震驚。他與我交往不到一個月,我便感到他為人有相當可愛的地方;交往不到一年,我便完全信任了他。國家缺少宰相,我就把政務委托給了他,他毫不在意地答應了,又心不在焉地似乎有所推辭。我覺得很慚愧,最終把國事交給了他。可是沒多長時間,他就離開我走了。我很郁悶,如同丟了什么東西,就好像在魯國再也沒有人同我一起歡樂了。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孔子說:“我曾經出使過楚國,碰巧看到一群小豬在吃一只死母豬的奶水。沒多大一會兒,突然又驚恐地跑掉了。這是因為母豬對小豬不再有任何的感應,跟活著的時候不一樣了。由此可見,小豬愛它們的母親,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主宰形體的精神。戰死沙場的人,沒有棺木就被埋葬了;失去腳趾的人,沒有理由再去珍惜以前的鞋子。這全是因為失去了根本。做天子嬪妃的,不修剪指甲,不穿耳朵眼;結了婚的內侍,不能再進皇宮,不能再被役使。為了使形體得到保全尚且這樣,更何況品行完備的人呢!如今哀駘它不說話就能被他人信任,沒有功業也能獲得他人的親近,使別人能把國事交給他,還擔心他不愿接受,這一定是因為他是一個德行完備而不外露的人。”
魯哀公問:“什么叫作德行完備呢?”
孔子說:“好比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詆毀與稱譽,饑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運行。它們日夜相互更替,出現在人們面前,但是人們的智力卻無法得知它們的起始。因此這些變化無法打擾到我們的內心,也不能擾亂我們和順的天性。要使心靈不停地保持這種真性而與萬物共同暢游于春和之氣當中,就必須使心靈在與萬物接觸中,無時無刻不和諧感應,這就叫作德行完備。”
魯哀公又問:“什么叫作德不外露呢?”
孔子說:“平,這是一種水極其靜止的狀態。它可以成為我們取法的準則,讓內心保持極端靜止的狀態,就不會因為外物的變化而產生動搖。道德其實就是成就平靜如水的修養。德才不外露,萬物自然就不會離開他。”
有一天,魯哀公向孔子的學生閔子講述了這一席話,說:“我以國君的地位治理天下,掌握國家大權而憂慮百姓的死活,我自我感覺已經很明達了。現在我聽到至人哀駘它的議論,感覺我實際上并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只是輕率地動用了自己的身心,從而導致國家陷入危險之境。我與孔子并不是君臣關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啊!”
五
(yīn)跂(qǐ)支離無脤(shèn)①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dòu)肩肩。②甕(wèng)(àng)大癭(yǐng)③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④,此謂誠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⑤圣人不謀,惡用知?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yù)⑥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áo)⑦乎大哉,獨成其天。
【注釋】
①跂支離無脤:虛構人物,一個跛腳、傴背、無唇的人,形容形體不全、容貌丑陋的人。②脰:頸項。肩肩:細長。③甕大癭:虛構人物,一個脖子上長著甕那么大的瘤子的人。④所不忘:不應該忘記的東西,此指道德。⑤約:約束。接:交接。工:技巧。商:商品交換。⑥天鬻:大自然的養育。⑦謷:高大。
【譯文】
跂支離無脤游說衛靈公,衛靈公十分喜歡他,再看那些形體健全的人,卻感覺他們的脖子太細長了。甕大癭游說齊桓公,齊桓公很喜歡他,再看那些形體健全的人,卻覺得他們的脖子太細了。因此,只要在德行方面有超乎尋常的地方,在形體方面的缺陷就會被人忽視。人們如果將不應該遺忘的東西遺忘了,反而記住了本該遺忘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遺忘。
所以,圣人總能悠閑自得地巡游,并把智慧視為災禍,把約束視為禁錮,把小恩小惠視為應酬,把工巧視為商品交換。圣人一向不謀劃,哪里會用得著智慧呢?圣人從來不雕琢萬物,哪里用得著膠漆呢?圣人從來不會覺得有所缺損,哪里用得著去獲取呢?圣人從來不為謀取利益而買賣,哪里用得著商品交換呢?這四個方面都是大自然的養育。大自然的養育即是大自然供給的食物。既然稟受于大自然,又哪里用得著人為的東西呢?
圣人沒有人的情緒,只有人的形體,有了人的形體,所以與人結成群體而生活;沒有人的情緒,所以是非不會積聚在他的身上。渺小呀,它屬于人為的偏執;偉大呀,它屬于大自然的造就。
六
惠子①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②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③,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④”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gǎo )梧(wú)而瞑。⑤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⑥”
【注釋】
①惠子:即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②道:對應于“天”,即事物的本原,宇宙萬物的本體。③是非:是與非的分別。④因:順。益:增添。⑤勞:耗費。據:憑借。槁梧:指枯槁的梧桐樹。瞑:打瞌睡。⑥天選:大自然的授予。堅白:“堅白”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論題,莊子對于這一類辯論極不贊賞。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人原本就沒有情嗎?”
莊子說:“是的。”
惠子說:“人如果沒有情,還能稱其為人嗎?”
莊子說:“自然之道給了人容貌,天然之理賜予人形體,怎么稱不上人呢?”
惠子說:“既然稱為人,怎么能夠沒有情呢?”
莊子回答說:“是是非非的分別,不是我所說的情。我所說的無情,是人不能因為好惡愛憎之類的情緒傷害自己的本性,要時常順其自然而不是人為地去增益生命。”
惠子說:“不去人為地增加生命,那要靠什么來保護自己的身體呢?”
莊子回答說:“自然之道已經賦予了人容貌,天然之理賜予人形體,再加上不以人的好惡而傷害自己的本性,還需要做什么呢?如今你消耗著自己的精神,讓它馳游在外,消耗自己的精力,倚著樹干吟詠,靠著干枯的梧桐樹打瞌睡。大自然賜予你形體,你卻抱著堅白的無理言論喋喋不休!”
【智慧全解】
保持一顆平常心
莊子說:“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意思是說人不因好惡損害自己的本性,常常順任自然而不用人為地去增益。莊子的這一觀點就是主張人們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受外界好惡的損害,順其自然,只要自己生活得輕松快樂就好。
人的一生潮起潮落,好與壞,悲與喜,就像你不知道天上何時下雨一樣,非人所能控制,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面對外在的一切,保持平常心最重要。因為只有保持平常心,你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在發達時,不把自己看得不可一世、高人一等;在落魄時不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自暴自棄。不計較得失,不自尋煩惱,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前能夠自始至終保持平靜的心態,這才是生活的大智慧。
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面對生活的激流,能進則進,該退則退,看得開,放得下,內心豁達,積極面對現狀,這才不失為智者所為。
生活中大起大落的人不是很多,平凡之人一般都生活于平淡之中,但是平凡之人有時也會經歷一些起起落落,比如升學、升遷、落榜、失業、失戀等,面對現實,無論你身處何境,都應有一顆平常心,這樣你才能笑看世界,過好生命賜予的每一天。
【閱讀延伸】
人生就是一杯白開水
一位年輕人大學畢業后便來到了美國,一邊打工一邊學習。這一年他利用休息時間在華爾街附近的餐廳里打工,做些上菜、打掃衛生、洗盤子洗碗的工作,勤工儉學。天長日久,他便和餐廳的大廚熟絡了起來。一天,大廚抬頭看著年輕的留學生好奇地問:“年輕人,你畢業后打算干什么呢?”
年輕人滿懷信心地對大廚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進入華爾街的跨國企業工作,這樣,我這一生就衣食無憂了。”
大廚搖搖頭,不以為然地笑了一下,說道:“你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你想過沒有,華爾街也不能保證你一輩子衣食無憂,你還是為自己多規劃一條路吧。”
年輕人聽了這話,一種巨大的失望感油然而生,但是,他又不甘心,暗暗地想,憑我的努力,我就不相信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大廚大概是看透了年輕人的心思,又笑了笑,說:“年輕人,你太幼稚了,那里的工作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早晚有一天你會厭煩的,就像我一樣,由一個金融家變成餐館的廚師,無憂無慮,多好啊!”
“啊,你曾經是一位金融家?!”年輕人吃驚得瞪大了眼睛,看著面前其貌不揚,有一身油煙味的大廚,無論如何也不敢把他和一個人人敬仰的金融家聯系在一起。
大廚看著年輕人呆愣的樣子,解釋說:“我以前就是個金融家,在華爾街的一家銀行上班,每天忙得要死,頭都要炸了,實在讓我厭煩透頂。”說到這里,大廚用手指扣了一下自己的腦袋,接著說:“金融家最累的就是腦子,經常要在寫字樓里熬到半夜,不得不啃著讓人直想吐的漢堡充饑,我實在厭煩了那項工作,于是,我堅決地炒了老板的魷魚,才開了這一家餐館,雖然收入少了些,但我再不用為那些煩人的數字和報表而煩惱,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多好啊!你知道嗎?我最拿手的絕活就是做飯,聽到顧客們對我的飯菜贊不絕口,我的心就要醉了。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現在我的生活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聽了大廚的話,年輕人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自己一心向往的華爾街也并非人間天堂,有著無盡的煩惱,倒不如一個餐館小老板生活得瀟灑自在。后來他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選擇回國當了一名大學教師。那是他小時候就向往的工作。
人生就像是一杯白開水,如果硬是將鹽加進去,它就會變得咸澀起來,倒不如隨其自然,甘甜入口,又何樂而不為呢!
上一篇:《莊子·徐無鬼》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漁父》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