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自由詩”。唐代將周秦漢魏不講究格律的詩稱為“古體”或“古風”,以與齊梁以來開始流行的格律詩即“近體詩”相區別。“古體詩”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近體詩出現之前,除了楚辭體而外(古人曾將其視為賦體),幾乎所有的詩歌包括樂府,都可包括在“古體詩”之內。但古體與近體不是從時間上區分,而是從格律上區分,所以,唐代有近體詩,明清有古體詩。從句式上說,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之分,實際上就是格律詩以外的所有自由詩體包括樂府詩的總稱,以五古和七古最為流行。古體詩既不用講對仗、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只要讀起來上口就行。句數沒有嚴格的限制,如白居易的七言古體《長恨歌》長達一百二十余句,而杜秋娘的七言樂府《金縷衣》卻只有寥寥四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這樣一種形式上自由靈活、便于表達思想感情的詩體,自然受到歷代詩人的青睞。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都是寫古體的高手。近代詩人龔自珍甚至認為,李白寫得最好的詩就是樂府,他說得非常幽默:現在所傳的李太白詩,除了樂府,大都是偽作。后代擅長古體的詩人更是不計其數。
上一篇:什么是《詩》
下一篇:什么是《近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