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其書今佚)。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過于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韻》實際簡化版為193韻。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劉淵,在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時將同用的韻合并,成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韻》把漢字列為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聲、下平聲,都是平聲,并沒有什么實質區別,只不過因為平聲字多,書中分為上、下兩卷來寫罷了。
每個聲類都包含若干個韻目。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號。如上平聲的15個韻,是按照“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這樣排下來的。數字只表示排列順序,沒有其他意義。例如“四支”,只表示“支”這個韻是排在第四部的,并不是說除了“四支”之外還有其他五支、六支之類。支、枝、奇、宜、兒、知、詞、期……這些字都屬于“四支韻”,或簡稱“支韻”。一首詩如果用“四支韻”。幾個韻腳都必須從這個韻目中選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此詩用的就是“四支韻”。韻腳“期”和“兒”,按現代普通話來讀,是不押韻的,但按平水韻是押韻的。如果按某些方言讀,也押韻順口,因為上海話把“兒”讀作“ni”,廣東話則讀作“yi”。
為了大體了解《平水韻》,現把它的106個韻目列出來。我們會在本書附錄中詳細刊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上聲: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雨、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
去聲:一送、二宋、三絳、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
入聲: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初學者看到這個列表,會感到摸不著頭腦。其實對此只需大體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記。這個韻目列表對查字典頗有用處。有些老字典、老辭海,對每個字都注明屬于什么韻。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會注明“陌韻”。對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聲字,在平仄分類中屬于仄聲,不能作平聲字用。
每個韻包含的字數,有多有少。因格律詩用韻甚嚴,每首詩的韻腳只能從一個韻中選字,所以包含字數多的韻(主要指平聲韻)選字余地大,比較好用,叫做“寬韻”。有的韻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韻”。其余的韻,稱為“中韻”。
上一篇:什么是鄰韻、險韻和窄韻
下一篇:什么是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