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詩,是指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古典詩詞里,和詩是由兩首以上的詩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運用以及節奏的安排上,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要求。和詩講究依韻,從韻和步韻。
(1)依韻。亦稱同韻,是和詩韻與被和詩韻同屬一韻部但不必全部用其原字的一種用韻方法。
例如當代詩人曾祥清的《窮病憶平生》原韻:
虛度光陰八秩秋,安貧素未妄求謀。
英年命蹇身無遇,暮歲時乖志沒酬。
唯借琴弦消病苦,獨將詩酒解窮愁。
五常不失心常態,頗得清臺世面留。
下面我們看看當代詩人郭安胤的《和曾祥清老先生》和詩:
逝水無聲四十秋,因何只為稻粱謀?
雄心壯志空余恨,陋室蝸居未有愁。
寂靜蓬門花落徑,幽深溪澗夜回舟。
一杯濁酒酹江月,便信飛鴻過古丘。
從以上詩句可以看出,兩詩都屬“十一尤”韻部,這便是依韻。
(2)從韻。從韻是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的一種用韻方法。這種用韻方法很少,實際上是增加了用韻的靈活性。
例如王安石《還自舅家書所感》:
行行過舅居,歸路指親廬。日苦樹無賴,天空云自如。
黃焦下澤稻,綠碎短樊蔬。沮溺非無意,憫嗟聊駐車。
本詩用了“六魚”韻部中的“居”、“廬”、“如”、“蔬”“車”五字為韻。
曾鞏的《酬介甫還自舅家書所感》:
旱氣滿原野,子行歸舊廬。吁天高未動,望歲了何如。
荒土欲生火,涸溪容過車。民期得霖雨,吾豈灌園蔬。
本詩也用了“六魚”韻部中的“廬”、“如”、“車”、“蔬”四字為韻,但次序與王安石詩有異。至于普鞏詩首句未入韻,這在和詩中是允許的。
(3)步韻。步韻又稱次韻,是用其原詩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必須相同的一種用韻方法。
例如劉景文《奉寄蘇內翰》:
倦壓鰲頭靖左魚,笑尋穎尾為西湖。
二三賢守去非遠,天一清風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
聚星堂上誰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壺。
蘇軾和《次韻劉景文見寄》詩:
誰上柬來雙鯉魚,巧將詩信渡江湖。
細看落墨皆松瘦,想見掀髯正鶴孤。
烈士家風安用此,書生習氣未能無。
莫因老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壺。
蘇軾的和詩與原作不僅韻腳相同,而且用韻的順序也完全一致。特別說明的是,和詩也有不用原韻,但與原詩有關聯。
例如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答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首詩是劉禹錫在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歲末,從和州返回洛陽,途經揚州與白居易相會時所作,一唱一和,用詩交談。但兩詩在用韻卻是各行其是,這也是和詩的另一種形式。
(4)分韻。相約數人賦詩,選擇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韻作詩,謂之分韻,又稱拈韻。分韻舊時文人集會作詩的一種方式。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便是描繪詩人集會,各自分韻賦詩的情境。
分韻大都以人數為定,如四人則取成語,五七人則取古人詩句。古時詩人作詩,都備有韻牌,可以拈一韻牌限韻賦詩,頗有雅趣。例如:
楊凱《梅林分韻得今字》:蘭亭久陳跡,修竹空自陰。龍山亦凄涼,鮮花誰與簪。英游曠千載,盛事新梅林。四海馮黎州,未妨鐵石心。提攜到諸子,遍賞江之潯。亭亭姑射仙,玉立何森森。謝氏六君子,對飲香滿襟。西郊訪老友,奇怪尤可欽。宛然如先生,高臣歲月侵。從茲飽薰風,佳實共鼎鬵。正味悅天下,妙用無古今。去去好著鞭,江南春已深。
呂宜之《梅林分韻得詩字》:寒梅如高人,冰雪凜風期。霜威凌萬木,孤芳綴疏枝。古來歲寒心,肯與時節移。家家浣溪南,橫斜映笆籬。老樹更崛奇,矯矯蛟龍姿。中有調鼎味,幾年江之湄。征衫十年寒,霜蹄快追隨。先生羊叔子,到處英名垂。對花有妙語,豪氣無百卮。興來屬湛輩,同出舂容詩。
據資料顯示,在宋代參加梅林分韻的詩人還有杜謹言、馮時行、呂商隱、施晉卿、釋寶印、楊大光、于格、宇文師獻等著名詩人,足見當時盛況。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作分韻詩一般要求押本韻,作律絕不能出韻,做古風和詞可以用鄰韻、詞韻。一般來說,分得平聲韻字者,可以選擇做律絕詩,分得仄聲韻字者,可以選擇做古風、詞或者仄韻律詩。
詩詞唱和,是詩人之間的雅趣,能增加詩人之間的友誼。初學者不妨了解一下,以后在實踐中多多運用,這樣可以結識更多的詩友,同時提高自己的詩藝水平。
上一篇:鄰韻可以通押嗎
下一篇:什么是鄰韻、險韻和窄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