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王力認為:所謂鄰韻,即指韻音相近者。因其于韻書排列上相鄰,故名為鄰韻。必須指出,鄰韻是因為韻音相近,并非是排列相鄰的韻。但其排列相鄰,卻是因為韻音相近的關(guān)系。譬如說元韻在《平水韻》里可與寒、刪、先韻互為鄰韻,但先韻與元韻排列上卻不相鄰,而且隔得很遠。
鄰韻又稱“襯韻”,即幫襯之意,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稱,叫作“孤雁出群”。最早稱首句借用鄰韻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謝榛。他在所著《四溟詩話》中說:“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這種說法的今人詩家,張皓先生在其主編的《古典詩詞通論》中說:“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韻腳之規(guī),而借用鄰韻,后世稱為孤雁出群格。”
例如金昌緒的《伊州歌》: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本詩中起句“兒”字在四支韻,其余“啼”“西”則在八齊韻部,這首詩起句就是用的鄰韻。
又如林逋的《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本詩首句韻腳用的是先韻,而昏、魂、尊等韻腳則是元韻字,首句借用鄰韻,便屬于“孤雁出群格”。
如何確定字與字之間為鄰韻呢?初學者可以參考《詞林正韻》一書。在《詞林正韻》中,除“江”與“陽”,“佳”與“麻”,“蒸”與“侵”為罕見的特例以外,一些韻部大都依詩韻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韻排列在一起,不因上平聲和下平聲的界限而有所間隔,便可以認定為鄰韻。初學者可以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選擇使用。
險韻是用險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險字沒有固定的標準,既有人們在生活中不常見的或不熟悉的冷僻字,譬如“屾、弢”等;也有詩人不常用韻的常用字,譬如“叉、三”等;還有些字在《平水韻》中沒有收錄的,也可視為險韻字。譬如“嗎、吧”等;中國歷代詩人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例如唐代柳宗元《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五排詩:
三辟咸肆宥,眾生均覆燾。
安得奉皇靈,在宥解天弢。
歸誠慰松梓,陳力開蓬蒿。
卜室有鄠杜,名田占灃澇。
其中“弢”字便屬險字。
又如宋代陳曄《我愛淳安好》:
我愛淳安好,薰陶圣治馨。
執(zhí)呼民聽命,期縱草生囹。
欄柵虛長廡,桁楊臥一庭。
國家仁澤厚,今日可無刑。
其中“囹”字便屬險字。
以上兩例皆為冷僻字,這里再舉一例為常用字,但若作韻之用,卻是十分不易。例如辛棄疾《題福州參泉》:
兩泉水出更溫泉,這里原無一二三。
欲識當年參字意,行人浴罷試求參。
其中“三”字便屬險字。
窄韻亦叫“狹韻”,即同一韻部的字不多,且多非常用字,押韻時選擇的余地不大。在《平水韻》中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等韻部則屬于窄韻。
特別說明的是,險韻和窄韻不是不能押,而是要注意使用到位。蘇軾曾創(chuàng)尖叉體,便是用了窄韻和險韻。例如蘇軾《雪后書北臺壁二首》: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zhuǎn)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眼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這兩首詩前一首韻押“十四鹽”,屬窄韻;后一首韻押“六麻韻”,又用了“叉”這樣的險字。“叉”字典故詞語較少,屬于俗字,是最難押韻的。
清吳騫《拜經(jīng)樓詩話》引何無忌與人論詩云:“欲作佳詩,必先尋佳韻,未有佳詩而無佳韻者也。韻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題韻適宜,若合涵蓋。唯在構(gòu)思之初,善巧揀擇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揚轉(zhuǎn)換,用頓挫處,尤宜吃緊。理會此處,最見人平日學力淺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長篇,亦宜斟酌。韻腳穩(wěn)妥,庶無牽強搭湊之失。可見工詩者,未有不留意于韻。今人沖口吟哦,但求協(xié)韻,甚而次韻、疊韻,連偏累牘,徒使唇焦腕脫,令人生厭。”便是說明這個道理。
上一篇:什么是和詩
下一篇:什么是平水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