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的空前繁榮期
清代歷經兩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革的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發展至全盛的時期。小說作家、作品數量眾多,流派紛呈,形成群星斗艷的繁榮局面;各種類型的小說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揭開了近代小說的序幕;小說與經史、詩文、辭賦的界限更分明,特點更明晰,觀念更與現代小說接近。
大抵說來,清代的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相互影響,彼此爭勝,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雙線發展,多姿多彩,都達到了各自的全盛時期。從數量上看,據統計,清代的章回小說大約有三百多部,文言小說大約有五百余種(包括掌故叢談等),擬話本小說有近五十種。從流派上看,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小說在清初就呈現出興盛發展的態勢,一些較優秀的作品在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背景下,借歷史事件、英雄人物反映民族情緒、反抗意識,有的還演繹當時的政治事件,表達愛憎分明的情感;人情小說在康熙、雍正至道光前期風行一時,成為主流,出現了小說史上最為流光溢彩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衍生出成熟的諷刺小說流派,產生了專門描寫儒林群像的經典之作,把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推向高峰,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才子佳人小說、兒女英雄傳奇這些人情小說的分支流派,也在這一時期興盛起來;而狹邪小說、公案俠義小說則在晚清大量涌現,形成創作流派,獲得進一步發展。從創作體裁上看,除長篇章回小說繁榮發展外,文言短篇小說在清初即掀起高潮,產生了將傳奇與志怪相結合的極具影響力的作品集,極大地拓展了前代文言小說的體制,并在清中期和清末出現較有影響的專集;話本小說在清初也掀起了創作熱潮,在題材內容、敘事體式上均有所突破,雖然在清中葉趨于沉寂,但到清后期又迎來回響。
需要說明的是,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小說創作卻沒有立即反映出這種變化。一直到戊戌政變(1898),近代小說仍然沒有出現,此時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依然屬于古典小說的余波。所以,與一般古代文學史的分期不同,1840年至1898年的晚清小說應當在古典小說的范疇內,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終結部分。至于在這以后出現的晚清的譴責小說、革命小說,因其性質與古典小說已有明顯的區別,故不予論述。
從整體創作傾向看,清代小說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方面,作家關注的焦點和表現的重心隨著時代的推移,有節奏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緬懷舊朝到凝視現實,從反思當下到探索未來,社會的發展、時局的動蕩、民生的疾苦、儒林的未來、家族的前景、個人的出路等無不是他們積極思考和樂于表現的。而且,這些思考和表現已不僅僅停留在對政治、社會的腐朽與黑暗的淺層次的焦慮和暴露上,而開始轉向對意識形態的深刻懷疑、認真反思和對價值觀念、人生方向、精神前途的深入挖掘上。但是,受時代因素的限制,他們的反思和探索往往難以獲得一個圓滿的結果。于是,當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時,許多作品都充滿了憂慮、失望、困惑、迷惘、傷感、痛苦的情緒,它們已經成為歷史發生巨變前的一種時代情緒,具有極其普遍的社會意義。如蒲松齡表示《聊齋志異》是發泄“孤憤”的作品,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悲愴地描繪儒林丑相、無奈地追慕上古禮樂的傳統,曹雪芹用《紅樓夢》唱出了一曲世態炎涼、人生迷茫的封建末世的挽歌。另一方面,創作者主體意識的強力滲透,不僅使作家的思想和個性更為鮮明地呈現在作品當中,而且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也達到高度個性化的程度,還出現了一些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體現了作家對時代變化的敏銳感受力。
上一篇:中國古典小說的形成期
下一篇: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與開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