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獵濱外史》簡介|鑒賞
歷史小說,五回,未完。俠民著。載《新新小說》第一、三、五、六號, 清光緒三十年(1904)至三十一年(1905) 出版。前有作者《自敘》一篇。
“菲獵濱”,今一般作“菲律賓”。作者在《自序》中說,他寫此書的動機,是想通過描寫菲獵濱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斗爭, 以其俠勇來激勵中國這個“東亞病夫”,即使慘遭失敗,也比任人宰割要強得多。因為菲國的情形正是與我國“同病”,所以感念益深,“信筆寫去,是淚是墨、是人是我,模糊影響,即著者亦不暇自辨”了。
小說沒有寫完。已成的五回中,寫了菲人勃列佛組織喀提普朗會的反抗殖民運動,因被“狗奴”出賣而遭到鎮壓, 流血遍地。事后嚴事搜捕余黨,引出一批謀求獨立自強、同仇敵愾的英雄來,有大律師比納、富紳亞普黎及其子“菲獵濱將來的一尊救世主”亞圭拿度、“菲獵濱的盧騷”李莎等等。第五回結束時,李莎正游學在美國,跟一個同情菲國獨立運動的英國姑娘進入了熱戀狀態。
作者意在把菲人的救國熱情和智慧、方式傳達給國人,除了在序中聲明外,在小說中也是用議論和批注、回后總評等方式再三致意,如第一回后自作評語:
外史氏曰:菲獵濱之有喀提普朗會,與吾國庚子之義和團,同為民族之爭戰,此乃世所公認。其排外一也,其誤聽邪說以符咒御槍炮一也。然喀提普朗會終得志士改正成革命之健軍,而義和團則雞鳴狗盜暴動一時,蹶不復振,為世僇笑。二者相去固不遠哉!是在國民之有人與無人耳!
作者對義和團的看法是否正確,其史識是否真的高明,這是另一問題,而他在滿腔激憤地敘贊菲獵濱人民的英勇斗爭時,其目光一直關注著中國,這一點卻是十分明顯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小說文字激昂起伏,鏗鏘不凡,可謂擲地有聲,而其間又滲透著熱淚, 一唱三嘆, 讀來回腸蕩氣,只覺一片墨淚橫流,一團俠氣郁勃,小說正文前有一闕《西江月》詞,道得正好:
半幅鮮妍歷史,淚痕糝和血痕,英雄兒女總銷沉,贏得千秋遺恨。 借取他人杯酒,來澆塊壘胸襟,真真假假漫評論,憐我憐卿同病。
上一篇:《英烈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螢窗異草》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