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典》簡介|鑒賞
清代長篇白話諷刺小說,十回。又名《繪圖第十一才子書鬼話連篇錄》。上邑(今上海一帶)張南莊作。小說寫于乾隆、嘉慶年間,最初僅以稿本傳世。光緒戊寅(1878)年,由海上餐霞客和縷馨仙史首次刊行。一九二六年,劉半農對光緒本進行整理、標點,并請魯迅作序,由北新書局再版。現有工商出版社據北新書局版重印本及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校點本。
《何典》是一部借鬼域影射人間的作品,如魯迅所云: “在死的鬼畫符和鬼打墻中,展示了活的人間相”。故事梗概:陰山腳下三家村內,有一個名叫活鬼的土財主,已過中年尚無子息,為此千里迢迢往孟婆莊五臟廟求神。不久其妻雌鬼感夢而懷胎,生下兒子活死人。活鬼請戲班演戲慶賀,山大王黑漆大頭鬼看戲時打死了人。 三家村土地餓殺鬼,是個要錢不要命的貪官,早就垂涎于活鬼的家財,借機把活鬼嚴刑拷打后關進暗牢,幸虧鄰居六事鬼幫助疏通求情才放出。活鬼出獄后,聞知被勒索了大半資產, 心疼至極,大病一場,不治而死。雌鬼因耐不住寂寞而再嫁,不料招贅上門的劉打鬼吃喝嫖賭,把家產揮霍一空。雌鬼因此悶氣塞胸, 生臌病死了。兒子活死人在流浪途中,得蟹殼里仙人指點,拜鬼谷先生為師,學到治國安邦的本領,并從色鬼手中救了臭花娘,二人結為夫妻。色鬼又搶來民女豆腐西施,卻被老婆畔房小姐打死。命案告到枉死城,城隍餓殺鬼不敢惹太師之女畔房小姐,便嫁禍于人,囚禁了黑漆大頭鬼。黑漆大頭鬼的伙伴青胖大頭鬼率眾救人,攻破枉死城,殺了餓殺鬼。兩人遂自稱杜唐天王和百步大王,直逼鄷都城,欲與閻王爭天下。這時,活死人揭了閻王的招賢榜,平息了荒山眾鬼的鬧事。班師后,閻王特封蓬頭大將,輔佐朝政,成為陰間社會的棟梁。
《何典》一書,寫于清代由盛而衰的乾嘉之際,作者對黑暗腐敗的治道極為憤恨,對世人的趨灸附勢和萎靡不振又滿含悲哀,因此創作了這部犀利酣暢、借鬼說人的小說,以傾泄心中一腔郁悶之氣。作品以土財主活鬼一家為中心線開展描寫,鋒芒刺及社會的許多角落:如對貪官餓殺鬼謀財害命的怒責,對無經世致用的書生白蒙鬼的譏嘲,對仗勢橫行的污吏催命鬼的針貶,以及對識寶太師、 畔房小姐、色鬼、六事鬼、 劉打鬼等人的刻劃,都具有相當的認識價值。尤其是活死人的形象:他拋棄酸溜溜的子曰詩云,拜鬼谷先生為師,學得滿腹文韜武略,并在朝廷危難之際,憑胸中才學,經世致用,定國安邦。作者在這一中心人物身上,傾注了對古代儒家理想中標準型人的渴求之念,實際上是有感于現實政治腐敗無能的反光,是對腐儒誤國的深深失望和憤慨。關于書的核心思想,魯迅在一九二六年再版題記中有一段精當的論斷,他說: “至于書呢?那是:談鬼物正象人間,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達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師拱手,甚而至于翻筋斗,嚇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過去,但到站直之后,究竟都還是長衫朋友。不過這么一個筋斗,在那時,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總要算是極大的了。”在小說發展史上, 《何典》繼承了反映世情的社會諷刺小說的優良傳統, 雖然尚不及《儒林外史》深厚,但其成就不容輕視。
《何典》作為小說史上著名的方言小說之一,在運用方言方面的造詣是突出的,不僅在人物對話中夾雜方言,全書幾乎都由俚語構成,又巧妙地將飄逸的語句和俚語銜接,形成一種灑脫而極富韌性的語言風韻。如第四回,六事鬼勸雌鬼招贅劉打鬼,上句說“與他肉面對肉面的睡在一處”,下句卻接“也覺風光搖曳,與眾不同”,使人覺得風格別致。其次,小說還圍繞情緒中心,有意構成很多轉義和借義,如“搲迷露做餅”原義是妄想,小說卻以“餅”字為雙關,轉用作點心之名。全書這類用法所占比重很大,而且運用自如,使作品顯得空靈流走,讀來覺得興會淋漓。《何典》在語言表現上的成就,給作品帶來了酣暢老辣的行文風格,而這一特征與借鬼嘲人的世情諷刺內涵相揉合,便出現了絕佳的效果:乍看漫不經心,信口說去,而實際上不光輕松詼諧,妙趣橫生;其內藏的利刃,也是足以令被針砭者冷汗透背,原形畢露的。在中國小說發展的歷程中, 《何典》獨特的藝術表現對后人曾產生過較大影響。
作品的不足處在于:全書大量運用蘇、滬一帶方言,而且俚語、土語極多,活用頻率又高,使讀者面受到很大限制,即使吳語區讀者也頗有不便感。在內容上,作者對色情情節渲染稍多,有津津樂道的滯重感,易導致偏離主旨的不良影響。
上一篇:《任氏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八洞天》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