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保萃忠全傳》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一名《旌功萃忠錄》。題“后學孫高亮懷石甫纂述”。明萬歷刊本藏臺灣中央圖書館,十卷四十傳,清道光十五年十二世孫士俊重刊。此本首有于忠肅像,并有萬歷辛巳林從吾序,道光元年十一世孫于燦跋,道光十五年十世外孫朱增惠跋。另有寶翰樓、務本堂、雙璧堂等多種坊刻本。此外尚有題“西湖沈士儼幼英父纂述”的十卷七十回本。
于謙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政治家。小說介紹了于謙在少年時代就被宋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氣節所深深感動,進入仕途后,在他三十歲那年被人推薦到江西去處理積案,公正耿直,平反過許多冤假錯案,使蒙屈的老百姓免罪釋放。三年后出任河南、山西巡撫。他清廉勤政,關心人民的疾苦,在賑濟災民、興修水利、安置流民、究治贓官等方面,成績卓著,深受民眾的擁護和愛戴。就在于謙入朝出任兵部左侍郎的第二天,北方的瓦剌部族大舉入侵。土木堡一戰,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英宗也被敵人俘虜。消息傳到京師,朝野震動,京城一片混亂。在這生死存亡關頭,于謙挺身而出,斥責南逃的論調,提出主戰的建議,被提升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京城,抵御瓦剌的進攻。于謙掌握軍權后,先處決了罪魁禍首王振的黨羽,平息了民忿,鼓舞了軍民。旋即調兵起將,籌備軍需,加固關隘,作好戰前的準備工作。為安社稷,于謙同臣僚擁立郕王登極,是為景帝。這時瓦剌把英宗作為人質,托詞送駕為名,一路燒掠奪關,直逼京師。守城軍民嚴陣以待,經過了五天的激烈戰斗,瓦剌軍傷亡慘重,倉惶逃跑。后又時來偷襲,總是大敗而回。瓦剌被迫放回英宗,向明朝求和。英宗回到北京,趁景帝重病時刻,在石亨、徐珵等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當了皇帝。英宗復位,輕信佞賊的誣控,竟將愛國忠臣于謙諸公下獄。徐珵矯旨,嚴刑拷打于謙等忠臣, “必令招迎立外藩之事”。于謙不勝憤慨,親書“件件大功,事事偉績”的供狀。石亨之流要挾審理官員構成獄詞,以“意欲”迎立襄王的“莫須有”罪名定罪,殺害了于謙,成了千古奇冤。后來權奸被貶或誅,千古奇冤得以昭雪。弘治二年,諡“肅愍”,賜祠致祭。萬歷中,改諡“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皆世代奉祀不絕。于謙后裔世襲錦衣衛都指揮。
這部小說旨在表彰杰出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于謙光輝的一生,并揭露了佞臣禍國殃民的罪行,也譴責了君王的昏庸,褒貶分明。特別對明朝自進入中葉以來,宦官把持朝政,忠臣良將時遭冤殺,外族屢犯邊境,窺覷中原,危機四起,社會動亂的現實作了廣泛的暴露。但書中所渲染的“天命”觀,以及描寫樹妖作祟、 “英魂顯靈”等都是敗筆。
在藝術上,本書最為突出的是有選擇地剪裁史料,又伴以民間傳說,從各個方面來加以增飾,使這個歷史人物的形像更豐滿,更高大。如通過于謙審理“冬青樹葉案”、 “三兩銀子案”等幾樁案例,贊揚他公正耿直,明斷疑獄,為民平反數百起冤獄。第十三回說于謙早朝回歸,途中相遇大權獨攬的宦官王振,指著只有王室人員方能乘坐的四明車輦,當眾質問: “汝有何德能,妄自尊大,擅敢乘此四明車輦!”最后將“王振車前橫木亂擊”,顯示了他不畏權勢、剛正不阿的品格。到了臨刑前,于謙朗朗大笑,口中但曰: “主上蒙塵,廷中大亂,呼吸之間,為變莫測,若無于謙,不知社稷何如。當時一百八十萬精兵,俱在吾掌握之中,此時不謀危社稷,如今一老羸秀才,尚肯謀危社稷乎?王千之、范都督等,吾與汝不必再言,日后自有公論也。”并吟《辭世詩》一律,令人代錄之。他這種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英雄氣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令人敬仰。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反面角色,也表現得各有特性。閹宦王振, 他善于巧言令色, 阿諛諂媚,博取英宗的歡心,竊得大權后便樹黨結幫,陷害忠良,作威作福,無惡不作,幾乎斷送大明江山。武夫石亨,不僅有“方面偉軀,美髯及膝”的堂堂儀表,而且十分驍勇,在戍邊時“誅千騎”、“破萬難”,戰功赫赫。但后來居功自傲,野心勃勃,積極培植羽翼,打擊異己,甚至恩將仇報,率先害死提拔重用他的于謙。侍講徐珵,雖有才華,心術奸險,且為人圓滑,見利忘義,得志后,變得心狠手辣,不顧同窗之誼,置于謙于死地。
這部作品文筆不夠酣暢,語言也欠通順。但由于它的存在,使人們對于謙這位“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張煌言詩句)的愛國將帥和民族英雄,有了全面的、進一步的了解,從中得到鼓舞與力量,故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上一篇:《九篇集》簡介|鑒賞
下一篇:《云鐘雁三鬧太平莊全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