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凡爾賽宮和北京故宮相比,各極其妙。如果說凡爾賽宮不像故宮三大殿的巍峨、雄偉、威嚴,反過來,故宮也不像凡爾賽宮之精巧,玲瓏,密致。
異曲同工,但東方和西方之間,畢竟有著民族之間極大的差別:并且有著社會發展階段中的本質懸殊。
凡爾賽宮和園林所占面積也不下于紫禁城那樣的大小,然而它的宮殿建筑的面積只占了整個面積中的較小的邊緣部分。且不說故宮的琉璃瓦屋頂的面積,只想一想故宮的禁城用去多少城池和墻垣的平方米呵!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到太和殿前的太和門,一道道大門側門小門重門深鎖,直到神武門;一垛垛的城垣圍墻又高又深,又厚又多;還有那一條條的長巷隔開了多少后宮別館;就是那御花園里也還是圈在圍墻里的假山、花木、盆景,東方是封閉的、晦隱的、內向的,而西方的宮廷特別是它的園林卻是開放的、明朗的、外向的。
世界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還是中國的榮譽。一個頤和園的圍墻長達八公里。使我驚訝的是我發現凡爾賽只有門口一點小小格子柵欄。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巴黎的愛麗舍宮(現在是法國總統府)竟然不用圍墻。羅浮宮、皇宮、大宮、小宮等等所有宮殿、寺院、大建筑物一概都是沒有禁城,沒有圍墻,一垛也沒有的,更沒有那種作雙重圍墻之用的,被稱為永巷的故宮中的長巷了。應當指出它們過去也曾有過城墻、濠溝、吊橋,但現在都沒有了。而我們的古人則死了都要用三重棺槨;今人也是不管有多少建筑物,反正總有圍墻把土地圈起來,加以占用。中國圍墻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凡爾賽宮的皇家花園竟也沒有用圍墻。它土地面積極大,開辟了大片大片的草坪,大塊大塊的花壇,一個個的噴泉和鏡形的池沼,大小湖泊和開闊的運河。成千上萬的棕櫚和橘樹栽在盆中,到冬天搬進暖房。巨大的森林和叢林,有寬敞的林蔭大道交通其間。具有圖案美,是園林設計的名家勒·諾特爾的作品,非常秀氣爽朗,賞心悅目。視野寥廓處一望無際,更有無數栩栩如生的生命,人與獸,是潔白大理石的雕像和青銅雕塑,散處在林間和噴泉下,現身顯圣,在那些建筑物的壁上和屋頂,向游人展示著千姿萬態。
中國這天朝帝國的宮苑及其園林部署真正表現為森嚴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絕對統治。而法國的十七、十八世紀,雖也是封建王朝,但其建筑物的內外裝飾與人工化的園林規劃卻已經孕育著一些人文主義的即資本主義的個性的萌芽。
路易十四世的在位期是一六六一年到一七一五年,大致與清朝的康熙的在位期的一六六二年到一七二二年相當。他們是同時代人,都是一代天驕;童年命運也類同;登基后的手腕也相若。法國的皇家絲織手工業工場和中國的江南織造局是具有同樣規模,在同時發展著的。但法國大革命爆發于一七八九年。在十九世紀初,拿破侖把民主革命的火炬帶到了整個歐洲,為資產階級的勃然興起鋪砌了道路,一直導致到金融資產階級的專政。封建制是被金錢摧毀的,而正是從資產階級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中,一八四八年無產階級昂首闊步,首次登上了政治斗爭的舞臺。反觀我國,中世紀的專制制度盤根錯節,在十九世紀前半葉里沒有能向資本主義發展,后半葉反而逐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了。大清帝國的版圖先前也曾越擴越大,實際外強中干。當機器駕駛的巡洋艦自西而來,依靠武術和符咒的農民軍席卷全國,朱紅的宮殿圓柱被大炮和梭鏢震撼之時,封建主義的大廈雖動搖然而并沒有整個兒倒塌。舊民主革命起來,新民主革命勝利,直至今日,固然封建經濟的基礎已被摧毀干凈,它的上層建筑的殘骸卻依舊存在,它的意識形態的陰魂仍然不散。在這里本是不用說的,真是扯得太遠了。
我們遨游在凡爾賽的園中,特別欣賞一行行的樹行之側的一座座大理石的人體雕像,它們是這樣的美麗,呼之欲出,充滿了生命活力。它們都有命名:天空、月神、愛神、歐羅巴、阿菲利加、夜、大地、田園,這八座雕像排列成一行;還有秋、阿美利加、夏、冬等等排列成又一行。全是裸體的女像,峙立在高高的大理石座上,展示她們的青春健美,從來沒有引起過任何的異議或抗議,也沒有誰為此憂慮乃至忿憤。凡爾賽宮給我以美好印象的似乎還是所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銅雕塑,甚至巴黎給我最深刻印象的,似乎也還是它們,這些沉默的戶口,這些無聲的人,這些靜止的運動,多么純粹而圣潔!
這時我們都累了,就從凡爾賽宮外的繁華市街上,踏進一家精美飯店。就座后,享受了一頓豐盛的法國烹調美味,飲用了多種葡萄美酒。友協的朋友們給我們舉行節日大宴。我們愉快地談論,添上一些詼諧的調侃。祝酒使得大家臉色緋紅,都有些醺醺然了。于是我們又匆忙不過地再趕到日程上的下一個預定項目那里,去開一個座談會,不抓緊可就會遲到了。
(1985年百花文藝出版社《當代抒情散文選》)
賞析本文是徐遲長篇散文《法國,一個春天的旅行》中的一節。它自成格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篇精美的隨筆來閱讀、欣賞。
關于寫文章,古人曾有“定體則無,大體須有”之說(金·王若虛語),意思是說寫文章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基本規律和要求還是有的。從本文的題材來說,它是在法國旅行時的見聞和感受,一般情況下極易寫成游記。但是作者卻別具匠心地突破了一般游記那種以游蹤為線索,按照時空的變化,描述所見所聞所感的套路。在題材上把法國的凡爾賽宮與中國的故宮聯系起來,把法國的歷史與中國的歷史聯系起來。在表達方式上,改變了游記那種以敘述、描寫為主的特點,說明、議論兼用,把敘述、描寫降到次要地位。這樣造成了題材的海闊天空,豐繁紛呈;表達手法的雜取博用,綽約多姿。因而使文章不再具備游記的主要特點,成了一篇文思邈遠的隨筆。作者這種創造性的隨機應變,正合古人的所謂“文無定體”的意旨。作者徐遲曾說:“散文要求有特別敏銳的思想,今天的散文更要求有特別敏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一篇散文的崇高與否,是要從它的見解,從它的思想來看的。”(《說散文》)本文是有著“敏銳的思想”的。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說明方式,通過對比的手法,指出了故宮、御花園的墻垣重重迭迭的情況,與之相反,凡爾賽宮、皇家公園卻不筑墻垣,連累所及還指出中國圍墻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因圍墻的關系,使兩國的宮、園造成不同的景觀。故宮、御花園是封閉的、晦隱的、內向的,而凡爾賽宮、皇家公園則是開放的、明朗的、外向的。使讀者自然地感受到它們各自象征著本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的統治狀態、政治情勢。接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用議論的方式,回顧了兩國近30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法國于1789年爆發了大革命,19世紀初拿破侖便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火炬帶到了整個歐洲。1848年工人階級便登上了政治斗爭的舞臺。但是中國在清王朝統治期間社會發展極慢,“19世紀前半葉里沒有能向資本主義發展,后半葉反而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了。為什么當初兩國各方面的條件相差不大,而后來發展速度卻如此懸殊呢?聯系第一部分的內容可以得到答案,就是因為中國是封閉的、內向的,清王朝實行的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絕對統治;而法國是開放的、明朗的、外向的,在封建統治時代較早地孕育著資本主義個性的萌芽。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的筆鋒又轉回凡爾賽公園,表面上只是刻畫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人體雕像,實際上也是在歌頌“青春”、“生命活力”,歌頌“運動”“發展”。徐遲還曾說:“文學作品可以不一定把思想寫得像一條標語那樣的鮮明和結實。抒情作品更不宜這樣作。”(《說散文》)這篇文章反映的思想,初看不易把握,但前后幾部分聯系起來仔細體會,便可領悟到,它是以中法兩國封建王朝的皇宮御苑作隱喻、通過對兩國的一段社會歷史的回顧,總結歷史經驗,暗示出國家要迅速發展、進步,必須拆除一道道封閉保守的“圍墻”,大膽開放,革故鼎新。這是一種“敏銳的思想”,文章表現這種思想不是直露的,而是含蓄蘊藉的。正因如此,文章才更具有啟人深思的藝術魅力。散文要求有“敏銳的思想”,表現不宜過于直露,這大概可算古人所說的“大體須有”之一端吧。
上一篇:《饑餓之憶》原文|賞析
下一篇:《吆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