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椎心刻骨寫民病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自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目擊百姓的苦難離亂,他“上憫國難,下痛民窮”(楊倫《杜詩鏡銓》語),便寫成“曲折凄愴,直堪泣鬼神”(邵長蘅語,《唐宋詩舉要》引)的六首詩:《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簡稱“三吏”、“三別”。“‘三吏’夾帶問答敘事,‘三別’純托送者、行者之詞。”(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以《石壕吏》最能寫出離亂兵役之苦。仇兆鰲謂:“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哉!”(《杜詩詳注》卷七)“三吏”“三別”不僅寫了“男女曠怨室家離別,父子夫婦不相保”(劉克莊《詩話新集》語)的情景,且“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楊倫《杜詩鏡銓》語),獨創新題樂府一體,成為中唐新樂府詩的先導。
上一篇:兩宋·梅堯臣詩贊歐陽辟與蘇氏兄弟
下一篇:兩宋·樓鑰書《顏氏家訓》戒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