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聲》簡介|鑒賞
政治小說,二卷三十六回。姬文著。初載《繡像小說》第四十三至七十二期,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5) 一月至三十二年(1906)三月出版,共刊二十五回,未完。標“實業小說”。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二卷三十六回。
《市聲》是晚清僅有的一部以商界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上海商界為背景,略帶夸張但不失真實地記錄了一群大小商人的活動,有豪富大老板,有買辦,有掮客,有小商品經營者,有伙計等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情況。小說亦反映出晚清商界在茶、絲等中國傳統商品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入后日漸蕭條的情景,褒揚了有志之士欲振興民族工業,創實業、辦學校、學工藝的豪舉,譴責了買辦的投機取巧、中飽私囊以及掮客的無恥欺騙、爾虞我詐的工商界種種卑鄙齷齪。從中可以看到洋務運動后中國商人在擺脫傳統的小商品經濟思想、面向現代化商品社會進發過程中的種種掙扎和努力。小說為研究本世紀初中國商人社會提供了一部形象的歷史資料。
小說中的華達泉、李伯正、范慕蠡、歐鰲、鄺豫中等代表了新興的民族資本家,他們富有愛國思想,熱心于創辦實業,振興民族工業。華達泉開廠折本,意識到培養技術工人的必要,光憑經濟是無法與外國資本主義抗衡的, 回家想辦商務學堂(第一回);李伯正不惜資本,購置外國機器,創現代化廠房,辦學堂訓練工人,想“紡織各種新奇花樣絲綢之類,奪他們外洋進來的絲布買賣”,他特地放出價錢收買繭子,“我這吃本國人的虧,卻教本國人不吃外國人的虧,我就不算吃虧了”(第六回);歐鰲、鄺豫中想辦茶業公司,“學印度的法子”,用機器制茶,“挽回利權”(第五回)。但結果都事業無成。中國以往的商人,賺得了幾文錢,都用來購置房產地皮以遺子孫,或捐官榮祖耀宗,或狂嫖亂賭,或守財終身,而李伯正這批商人從洋務運動中得到新生,努力擺脫中國以往商賈的道路,把積賺的錢投入現代化的擴大再生產,他們已具有初步的現代商品經濟思想。
小說還塑造了一些反面形象,著力刻畫了以錢伯廉、汪步青為代表的一大批奸商猾賈在振興民族工業的幌子下,欺下瞞上,投機倒把,中飽私囊,挖空了民族工業的墻腳。汪步青是個地皮掮客,花七千多兩銀子捐了個假官照,白白被人戲弄一場,落得個人財兩空(第二十三回)。比起汪步青來,錢伯廉具有現代商品經濟的頭腦,買空賣空以外,對廠房設計的看法也較科學,他贊揚李伯正“除非不做事,做了便須根牢固實,百不肯將就些兒,我看這人的商務總要發達的”(第十二回)。但無賴的出身使他毫無正義感,私欲膨漲,只知鉆營,貪圖個人的眼前利益。錢伯廉是資本主義滲透中國商品經濟后的產物,這個人物具有現代意義。汪步青則是個過時落伍者,所以作者對其極盡揶揄嘲弄之能事,而對錢伯廉只是罵其無恥而已!被人罵總比被人笑好。
小說還寫了一些小商品經營者,一些小老板及伙計。小老板的死循陳規,伙計的欺下瞞上、中飽私囊,都揭露得恰到好處。第十七回寫了一個以挑外國領事館大糞為業的小老板阿大利如何發財,如何被人愚弄,如何被人拉下水嫖妓,又如何的怕老婆糞太太,故事十分滑稽,文筆也見得詼諧。從這個小插曲里可以看到商品經濟之下萬物商品化的程度,生產是那樣蕭條,商業畸型繁榮,連挑洋人的糞也成了專利、也商品化了。
小說還刻劃了一個重要人物劉浩三。劉在外國學過機械,還自制了一臺手機織車,一開始為洋務派湖廣總督樊云泉賞識,但一夜之間因樊的調職,劉只得困頓流離。后劉到上海,想在李伯正那兒做一番事業,但他的夢想只能隨李的失敗而破滅。劉與樊云泉幕客何濬甫的一段對話頗為深刻:何道:“也難怪你牢騷,像你這種本事,自該到處爭迎,奈中國官商不善辦什么公司工廠……”劉道:“我原知道,我深悔到外洋去學什么汽機工藝,倒不如學了法律政治還有做官的指望哩。但是中國不講究工藝,商界上一年不如一年,將來民窮財盡,勢必至大家做外國人的奴隸牛馬。你想商人賺那幾個錢,都是賺本國人的,不過販運罷了,怎及得來人家工業發達、制造品多,工商互相為用呢?難道中國的官商就悟不到?不肯望大處算計么?”何道:“不是悟不到,只為中國人的性質是自己顧自己的。官商有現成的錢賺了且賺了再說。俏然大張旗鼓興什么工業,開什么工廠,弄得不好倒折了本,不是兩下沒利么?”劉道:“……至于那些自己顧自己的,總是他的性質、習慣使然。只盼社會改良這種性質, 自然會大家變換的。譬如國家獎工藝,或是優于出身,或是給憑專利,自然學的人多了就不患沒人精工藝。既有人精工藝, 自然制造出新奇品物,大家爭勝,外洋人都來采辦起來,工人也值錢了,商人也比從前多賺了,海軍也有餉了,兵船也好造了,在地球上也要算是強國的了。”(第十四回)
劉浩三是中國近代第一代具有先進思想的愛國科技知識分子,但政治腐敗,劉終有絕技,也難有用武之地,劉的遭遇,是舊中國知識分子坎坷命運的真實寫照。劉這樣一個科技知識分子的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這是這部小說的創造。
從單純藝術角度看,小說結構松散,枝蔓較多,缺乏貫穿。從現在的眼光看,仍不失為是一部很有意義的紀實性報告小說。
上一篇:《小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帶印奇冤郭公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