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度記》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長篇神魔小說。全稱《新編掃魅敦倫東度記》,又名《續證道書東游記》。二十卷一百回。明金閶萬卷樓刊本首有《掃魅敦倫東度記》序,署“崇禎乙亥八年(公元一六三五年)歲立夏前一日世裕堂主人題”;次為《東度記》引,署“崇禎乙亥夏月華山九九老人撰”;后為《閱東度記》八法。 清初覆刻本,封面題“云林藏板”,改名《東游記》,亦有序、引,只是序改署康熙己酉(一六六九)。解放后,一九八八年一月,浙江古籍出版社首印此書。
《東度記》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十八回敘述南印度國王王子一心皈依佛教,出家修行,法號“不如密多”。這尊者誓愿普度群迷,同歸大道, 率弟子元通,在南印度、東印度,度化了酒傭、劣紳、匪盜、 歹人、道人、家僧等,指破了梵志師徒的旁門道術。尊者不久跏趺而逝,升入仙境,位證二十六祖。第十九回至全書收結,記敘南印度國傳位到一個香至王,生有三子,其季子名菩提多羅, 也只愛出家,法號“達摩”。他修得二十七祖法器后,欲繼普度之愿,率弟子道副、道育、尼總持三人,因情演化了本國眾迷,便去東印度救度眾生,廣施方便。達摩師尊偕弟子隨路演化,闡揚佛教,伏妖滅怪,度脫愚蒙。嗣后師尊獨自一葦渡江,來到中國,演化世情, “遇梁武帝,言論未合,摘蘆渡江,遺留圣跡而去”。師尊駕葦返回印度,向弟子說偈畢,并授以《楞伽經》四卷,就端坐而寂。第二年, “有使宋云自西域還,遇師于蔥嶺,手攜只履,翩翩獨邁云間而去”。
這部作品雖敷演南印度、東印度故事,時間在東晉孝武帝寧康年間(公元三七三年——三七五年)至梁武帝大通年間(公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其實是作者有感于明末世風日下,便借不如密多尊者和達摩老祖度化眾生,指責明末社會的各種惡行劣跡。如昏君信讒,奸佞惑主;贓官賣法,衙役受賄; 盜匪剪徑,眾賊劫庵;劣紳逞兇,強梁凌弱;淫道藏嬌,僧尼通奸;逆子不孝,潑媳咒婆;惡夫遺妻,悍婦欺夫;妯娌互爭, 庶辱嫡妻;等等。在展示這些弊端時,中間常常插入妖魔邪魅荒唐不經的東西,但這正如《閱東游記》八法所云,“不過裝飾鬧觀,總來直關風化”,是有它的現實針對性的。
作者在揭露世態人情時,與因果報應結合在一起,認為這些“姦心、盜心、邪心、淫心、殺心、害心、奸心、騙心、驕心、傲心、諂心、媚心種種歹心,冥冥中就有一個神靈“管著”(第四十回),如果不改行從善、棄邪歸正,必將“報應不爽”。 “未離正覺之門”, 而“慈悲方便”,又是“佛門中宗旨”,所以廣施方便, 度化向氏、郁門。
另有一種永守善行,篤守善功。第七十九回的那個拾金不昧的老道,他見一錠金子在地,便合掌道: “甚么人遺失了金錢在此?我想此物不知何等來的,或是遠販經商,辛苦將貨物賣的,可憐他折了父娘血本;或是變賣家產,養生送死的,可憐他急迫變來失了,心慌意惱;或是衙門交納錢糧罪贖;或是嫁賣妻兒老小,這不小心遺失路間。可憐身家性命,多有不保。”就守在那里,等待失主。第七十六回中的辛苗,他“平生身隨衙出入,資生過活,為人善柔,凡遇公事能言善談,多與人方便,出自忠厚本心”,凡見衙門吏役受了刁奸之賄,欺瞞官長,使良民受誣,乃捐自己錢鈔而善人善行, 自有神靈扶持,逢惡化吉,遇險化夷,謂之“好心自有好報”。這在當時社會中“勸人為善,禁人為惡”, 自有它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書中強調得未免過分,又不時陳述綱常倫理的封建說教。這都是書中的糟粕。
在藝術上, 《東度記》這部小說,同作者另二部《禪真逸史》、 《禪真后史》一樣,以詩詞作為入話,總領全書;又以詩詞作為收結,點破主題,使首尾呼應,前后銜接,有著宋元話本的藝術特色。
本書每一回情節中,融入了大量的詩、詞和小曲、偈語等,有的勸人為善,如第十回中的三字語:
漫饒舌,三字勸,愿仁人,端正念。富休奢,貴休僭,勢毋驕,貧毋怨。德莫忘,愛莫戀。創業勤,處家儉。禁邪私,謹災患。若瞞心,將人騙,財貨侵,田產占,起奸謀,暗里算,天不高,舉頭見;神不欺, 目如電。自禍淫,必惡厭。怎如心,一慈善。子子孫,永無間,高門楣,增福算。
也有的譏誚拐子,頗多砭世。如第七十回中的《如夢令》:
(販客你),世上財當取義,誰叫販賣婦女。一旦本利雙亡,反把行囊貼與。怎處?怎處?將何填還債主?
(拐子你),資生盡多賣買,何苦壞心拐帶。可憐人家孩童,一旦分離在外。木怪,石怪,耍的(他)遭刑受害。
這部小說文筆流暢,語言明朗,特別是刻劃了酒、色、財、氣以及欺心、反目、誆騙、暴戾等眾多的情魔意魔生動形象,增強了藝術效果。
作者在鋪排故事時,能結合現實生活,又富于想象,所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鄭振鐸先生在他著作的《西諦書話》中談到《東度記》時說: “甚似彭揚之《天路歷程》,而變化更多,取境更為復雜。”譚正璧先生則稱“其敘述的詭怪變幻,不下于‘證道奇書’ 《西游記》”(《中國小說發達史》)。但應當說,本書有的情節過于離奇,故事不夠緊湊,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語言性格化等方面,與《西游記》等神魔小說相比,還是相形見拙的。
上一篇:《世界進化史》簡介|鑒賞
下一篇:《東歐女豪杰》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