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眼目》的主要內容,《人天眼目》導讀
《人天眼目》是宋代佛教禪宗的重要著作。南宋淳熙 (1174—1189) 年間由釋智昭編集。南宋寶祐六年(1258),釋大觀予以修訂。元延祐四年 (1317),釋致祐在重修基礎上刊刻流行。元以后多種《大藏經》本均收入。“人天”,佛教所說“六趣”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之中的人趣和天趣。人,指人類,有智能,有意識,能作惡也能從善,處于輪回之中;天,具光明、自然、清凈之義,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指一般的神,故也名“天神”,但仍受生死輪回的支配,未徹底解脫。人天是 “六凡”中地位較高者。“眼目”,喻本書內容系佛法的根本,人天解脫的關鍵。因本書所取,皆 “五宗機要之語” (大觀后序),故名。
智昭,南宋禪僧,生平不詳。
本書6卷。前有編集者智昭的序,后附大觀的重修后序及致祐的重刊后序。本書以概述唐宋禪宗五家的思想為宗旨,其中以臨濟宗和曹洞宗為主,兼及其他三宗 (云門、溈仰、法眼)。智昭序云,本書所采資料“其辭皆一依前輩所作,弗敢增損”;或為禪師語錄,或為禪師偈頌一一均有出處。臨濟宗是禪宗五家中勢力最強、影響最深遠的一家,也是思想最具特色的一家,本書以將近兩卷(第1卷全部及第2卷大部)篇幅予以重點介紹。認為,該宗的核心思想是“四料揀”(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四賓主” (賓看主、主看賓、主看主、賓看賓)、“四照用”(先照后用、先用后照、照用同時、照用不同時)以及“三玄三要” (一語具三玄門,一玄門具三要)。“四賓主”是通過師生問答的方法衡量雙方悟境的深淺; “四料揀”和 “四照用”則是針對悟境程度 (對“我”、“法”的態度)不同的參學者進行說教的方式。又指出該宗接引學人的方法,單刀直入,機鋒峻烈,所謂“臨濟宗者,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轉天關、斡地軸,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縱、殺活自在”(卷2)。本書第3卷載錄曹洞宗思想,該宗以 “五位君臣”的 “偏正回互”(君位指正中偏、臣位指偏中正、君視臣指正中來、臣向君指兼中至,君臣合指兼中到)為特色。認為,只有從唯心主義立場上完整地對待現象 ( “臣”) 與本體( “君”) 的關系,即既承認萬物由本體派生,又承認萬物本質空無自性,才能達 “道合君臣,偏正回互”(即五位中第五位) 的理想境界。這時,便能 “冥應眾緣,不隨諸有; 非染非凈,非正非偏”(卷3)。該宗在風格上與臨濟宗有很大差別,所以說 “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 隨機利物,就語接人”(卷3)。云門宗于北宋時曾與臨濟宗并盛,但至南宋已衰微。該宗的主要思想被概括為“三句”(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認為萬事萬物皆由真如、佛性派生,故無不體現真如佛性; 真如佛性不可言說,只應于內心頓悟; 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應隨機教化。云門宗禪僧把這三句比作“云門劍”、“吹毛劍”,意思是說它們極其鋒利,能迅速斬斷葛藤。該宗風格“孤危聳峻,人難湊泊” (卷2)。本書第4卷載錄溈仰宗和法眼宗兩宗的思想。溈仰宗是五家禪中最先興起的一家。該宗把主客觀世界分為 “三種生”(想生、相生、流注生)。“想生”指主觀思維,所謂“想生為塵,識情為垢”,只有遠離 “塵垢”,才能解脫; “相生”指所思之境,即客觀世界,更必須徹底否定,所謂“回光一擊便歸去,幽夢一開雙眼明”;“流注生”指主客觀世界變化無常,“微細流注”,從無間斷,因而靠不住,而只有真如佛性才是真實不妄的。該宗風格也有特色,即 “父慈子孝,上令下從; 爾欲捧飯,我便與羹; 爾欲渡江,我便撐船”(卷4)。法眼宗在五家禪中成立最晚,它以華嚴宗 “六相圓融”教義來論證世界 “同異具濟,理事不差”,否認事物的真實差別和矛盾; 又以 “一切現成”說勸誘禪僧不離世間而隨處得悟。其風格“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 (卷4)。第5、6兩卷為 “宗門雜錄”,收集了與五家禪相聯系的直接或間接的雜文、偈頌、答問等數十則,又采摭有關 “三身四智”說的經論多種,以 “資深禪正修者不蹈旁蹊,而行正路”(卷5)。
本書相當于五家禪基本資料的匯編,由于它脈絡清晰,詳略適當,資料可靠,所以為后世禪家推崇,同時也是今天禪宗思想研究的必讀典籍。
上一篇:《人境廬詩草》的主要內容,《人境廬詩草》導讀
下一篇:《人物志》的主要內容,《人物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