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雜記》簡介|鑒賞
筆記小說(散記)。清余懷(1616—1696)撰,參見附錄小傳。三卷,卷各一篇 (內分多則)。本書流傳廣遠,除各種單行本外,還收在《說鈴》、 《龍威秘書》、 《昭代叢書》、 《虞初新志》等著名的叢書、 選本中。
本書看似為《北里志》一類記載挾妓冶游的作品,常被目為“香艷”之作。實則通過南京曲院在明清易代前后的變化,寄托了作者難言的亡國亡家之痛,含有豐富的社會政治內容。作者在前言中說: “郁志未伸,俄逢喪亂,靜思陳事,返念無因,聊記見聞,用編汗簡,效東京夢華之錄,標厓公蜆斗之名,豈徒狹邪之是述,艷冶之是傳也。”表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各卷具體內容大致如下。第一卷《雅游》,記載南京妓院的“盛況”,諸凡曲院的環環、居室、陳設、服食、活動方式、生活習俗等均有記述。第二卷《麗品》,是當時名妓的小傳。其中尤為著名的有李十娘、葛嫩、李大娘、顧媚(橫波夫人)、董白(小宛)、卞賽(玉京)、頓文(琴心)、馬嬌、王小大、李香(香君)、王月等數十人。第三卷《軼事》,記載文人、藝人、狎客、假母等人的遺聞逸事。其中較著名的人物有冒辟疆、張明弼、柳敬亭、徐青君、 李貞麗(李香和假母)等。
作者主要用下列方式,以這種“香艷”內容來寄托自己的亡國亡家之痛。一是將易代前后的繁盛與蕭索做對比的描寫。在前言中作者概括的寫道: “鼎革以來,時移物換,十年舊夢依約,揚州一片歡場,鞠為茂草,紅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聞也。洞房綺疏,湘簾繡幕,不可得而見也。名花瑤草, 錦瑟犀毗,不可得而賞也。間亦過之,蒿黎滿眼,樓館劫灰, 美人塵土,盛衰感慨,豈復有過此者乎?”對此,文中又隨處加以點染,有時還引錢謙益、吳梅村、王漁洋等著名詩人的作品做為印證。 《雅游》中引述了王漁洋的《秦淮雜詩》: “內院風流數頓楊,梨園往事淚沾裳。樽前白發談天寶,零落人間說十娘。”然后說, “錄之以當哀絲急管”。象這樣的“傷今吊古, 感慨流連”之情,成為全書的主調。其次,在為妓人等輩立傳時,主要不是品評她們的容貌和技藝,而是充滿同情和敬重的記述她們的瑰節奇行,不幸的身世。而她們的坎坷際遇,又往往與明清易代之際的一些重要人物或政治事件有關。在作者筆下,她們不是以出賣靈魂和肉體而供人享樂的賤者,而是一些志行高潔,識見超拔的絕代佳人。她們的人格與她們的處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她們是黑暗社會不義戰爭和統治者的殘暴不仁的犧牲品。 象李香君、李貞麗就與當時的風云人物侯方域、阮大鋮等有密切關系,馬嬌也與楊龍友有關系。董白與冒辟疆有關,后來成為冒的“閨友”,這位多才多藝、品格出眾的少女,在國難、家難中,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不幸青年夭殂。世上傳說,董白未死,而是被順治皇帝奪去之后才死的。這又加重了這一人物的政治色彩。卞玉京曾想脫出“樂籍”,嫁給吳梅村,其事未果。亡國后,她出家做了道士。卞死后,吳曾寫長詩悼念。顧媚歷盡辛酸后,嫁給了著名文學家龔鼎孳,幫他做了不少好事。死后“現老僧相”這象征了她人品高潔的一面。這些故事也都被搬上了舞臺。下引頓文小傳,以見一斑。
頓文,字小文,琵琶頓老孫女也。性聰慧,略識字義,唐詩皆能上口。 學鼓琴,雅歌三疊,清泠泠然,神與之浹,故又字曰琴心云。琴心生于亂世,頓老賴以存活,不能早脫樂籍。賃屋青溪里,蓽門圭竇,風月凄涼,屢為健兒傖父所厄。最后為李姓者挾持,牽連入獄。雖緣情得保,猶守以牛頭阿旁邊。 客有王生者,挽余居間營救,偕往飭之。風鬟霧鬢,憔悴可憐,猶援琴而鼓。 彈《別鳳離鸞》之曲,如猿吟鵑啼,不忍聞也。后還故居,吳郡王子其長主張燕筑家,與琴心比鄰,兩相慕悅。王子故輕俠,傾金錢賑其貧悴,將攜歸置別室。突遘奇禍。收者至,見琴心,詫曰: “此真禍水也!”憫其非辜,驅之去,獨捕王子。王子被戮,琴心逸,后終歸匪人。 嗟乎!佳人薄命,若琴心者,其尤哉!其尤哉!
盡管寫得含胡其詞, 也不難看出,琴心的悲慘命運,完全是當時的社會邪惡和政治風云所造成的,作者的同情之心也傾瀉于筆端。第三,在寫文人、狎客時也往往著眼于社會政治內容,藝人張魁傳最后說: “丁酉(順治14年,1657),再過金陵,歌臺舞榭,化為瓦礫之場,猶于破板橋邊,一吹洞簫。矮屋中,一老嫗啟戶出曰: ‘此張魁官簫聲也。’為嗚咽久之。”下邊是徐青君傳:
中山公子徐青君,魏國介弟也。家資巨萬, 性豪侈,自奉甚豐,廣蓄姬妾。造園大功坊側,樹石亭臺,擬于平原、金谷。 每當夏月,置宴河房,選名妓四五人,邀賓侑酒。木瓜佛手,堆積如山。茉莉珠蘭,芳香似雪。夜以繼日, 把酒酣歌。綸巾鶴扇,真神仙中人也。福王時,加中府都督,前驅斑列,呵導入朝,愈榮顯矣。乙酉(順治2年)鼎革,籍沒田產,遂無立足。群姬雨散,一身孑然。與傭丐為伍,乃至為人代杖。其居第易為兵道衙門。一日,與當刑人約定杖數,計償若干。受杖,其數過倍,青君大呼曰: “我徐青君也!”兵憲林公駭問左右。有哀王孫者,跪而對曰: “此魏國公之公子徐青君也。窮苦為人代杖,此堂乃其家廳,不覺傷心呼號耳。”林公憐而釋之。吾觀《南史》所記,東昏宮妃賣蠟燭為業。杜少陵詩云: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嗚呼,豈虛也哉!
徐青君是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后裔,想當年是何等的豪奢,何等的威福,一旦國破家亡,竟無立錐之地,以代人受刑來求生活。這里既有對明朝統治集團的腐朽沒落的揭露,也寄寓了作者的離黍之感、亡國之痛。
語言簡凈纖麗,情感沉郁纏綿,將“大悲痛”寓于“小情事”之中,是本書的主要藝術特色。這是后來那些淺薄庸俗的浮艷之作所望塵莫及的。
本書對后世的創作,也有相當的影響。除了其中的故事、人物常常被小說、戲曲等所采用外,還出現不少續書仿作。這類作品在《艷史叢鈔》、 《香艷叢書》之類的書中都可以看到。其中較重要的有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周國英《揚州夢》、俞蛟《夢廠雜記》中的《嘉潮風月》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還曾對本書作了評述。
上一篇:《楊家府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柳崖外編》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