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樓》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短篇小說集,全稱《覺世名言十二樓》, 十二卷三十八回,每卷演一故事,清李漁著。清初消閑居刻本,有圖十二幅,圖與卷應。書前有鐘離濬水即杜濬序,各卷題下署“覺世稗官編次、睡鄉祭酒批評”。內文每半頁九行,行十九字。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另有寶寧堂、經元升藏板、文蕓堂、廣順堂、文寶堂、會成堂刻本等。據鄭振鐸《巴黎國家圖書館中之中國小說與戲曲》,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覺世名言第一種》,鄭氏以為即《十二樓》之原刻本,惜未詳作介紹,未敢遽定。解放前亞東圖書館曾據坊間石印本出版排印本,文字與刻本時有出入,且多舛誤。1986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新式點校本。
按寶寧堂本杜濬序后署“順治戊戌中秋日鐘離濬水題”,戊戌即順治十五年(1658);又書中《聞過樓》入話作者自稱“予生半百之年”,據推該篇當作于順治十七年前后,因知此書成于李漁移家南京之后。此書體制與《無聲戲》不同。 《無聲戲》每篇不分回,此書每篇有三字標題,標題之外另立回目,少則一回, 多則六回,頗類明末擬話本集《鴛鴦針》、 《人中畫》等。之所以叫《十二樓》,是因為每篇故事中都有一座樓,而且每篇都拿這座樓作題目。具體篇目是: 一、《合影樓》;二、 《奪錦樓》;三、 《三與樓》;四、 《夏宜樓》;五、 《歸正樓》;六、《萃雅樓》;七、《拂云樓》;八、《十巹樓》;九、 《鶴歸樓》; 十、《奉先樓》;十一、 《生我樓》;十二、 《聞過樓》。
《十二樓》跟《無聲戲》一樣具有故事新奇、情節曲折生動、結構巧妙、語言通俗詼諧等特點。如《合影樓》敘廣東曲江縣縉紳管提舉和屠觀察,二人雖系連襟,但前者迂腐古板,后者風流跌蕩,性極相左。兩家宅地相連,中隔一墻,只有池沼相通,水閣相望,管提舉也要在池中立起石柱,鋪上石板,砌起高墻,以避內親嫌疑。豈料兩家兒女同時在水閣嬉戲,卻從水面上看見對方的身影,因而隔墻對語,并借助流水荷葉遞詩傳情。后來屠公之子珍生得相思病,屠公托路公向管公求親,遭到拒絕;又與路公女兒對親,珍生不愿,再欲退婚,路公女兒又懷怨恨;最后路公設了一個圈套:先騙管公將女兒嫁給自己兒子,又說自己女兒要嫁屠家珍生,并擇期同時婚配,請管公過來會親。待到會親之時,卻是管、路二女同嫁珍生,木已成舟,管公后悔不及。從此管、屠兩家和好,拆除水上隔墻,并將兩個水閣做了新房,故題名“合影樓”。小說寫屠家珍生與管女玉娟對著池中人影談情說愛,借著流水花瓣遞詩傳情,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最后路公的撮合,雖帶鬧劇性質,但關目新鮮熱鬧, 奇趣橫生。而且小說還有深刻的含義:青年男女的愛情是無法防止的,只有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才能得到圓滿的結果。
如果說《合影樓》的構思是以新見長,那么《生我樓》則是以巧取勝。該篇敘宋末湖廣鄖陽府竹山縣有一富翁尹小樓,其子幼時失蹤,及老無托,乃出游欲覓嗣子,又自書賣身為父文告,以試人心。至松江府華亭縣,遇一孤身后生姚繼,果買其為父,且待之甚恭,觀者無不稱奇。時元兵南下,父子急歸湖廣,舟至漢口,姚繼因昔日聘婦在彼,欲上岸探視,小樓先回。繼既登陸,聘婦已被亂兵所掠。 再覓舟歸家,中途遇亂兵將所擄婦女袋裝出售。繼思聘婦,欲上岸一觀,見有布告:來者不買則斬。繼隔袋買得一嫗,遂母事之。嫗言同難中有一麗女,袖藏一玉尺為記,囑繼買之。繼如言買回,恰是昔日聘婦曹氏,玉尺乃當年定婚之物。三人同回鄖陽家中,結果嫗乃小樓之婦,繼乃小樓早年所失之子,于是一家團圓。此篇情節全由一連串巧合組成, 奇極巧極,故李漁后來將其改成戲曲時即命名為《巧團圓》。
《聞過樓》的結構形式有似《無聲戲》的《失千金禍因福至》,但故事更覺清新,意境更覺空靈可愛。小說敘常州府宜興縣在籍大老殷太史,有中表兄弟顧呆叟,為人恬淡寡營,屬隱者一流。太史與眾鄉宦甚為推重,樂與往還,而呆叟則不勝其酬酢之煩,移居鄉間。未幾,縣中簽派里役,要他入城為椽吏,呆叟行賄獲免;越半年,忽有數名盜賊闖入,將其家中細軟席卷而去;又越半年,忽見差人赍了火票上門拘他,原為盜賊被捉,誣他窩贓通盜,故此拘他到縣聽審。行至城邊,見殷太史與眾鄉宦在彼候他,囑他暫寓村中,眾人去縣中為他分解。縣役忽至,返其前賄;頃之盜至,返其細軟;又頃之,縣令至, 致禮而去。呆叟驚惑不已。既夕,眾鄉宦攜酒來為之壓驚,席上道出三樁橫禍、幾次奇驚原來都是眾人相與商定,并謀之縣令,賺他來城郊安家的計謀,這村中新居也是縣令與眾人特為他置辦的。呆叟甚感其情,遂移家城郊。殷太史亦置別業于近側,時聽呆叟規戒之言,并額其書樓為“聞過樓”。小說對呆叟三次奇禍、三次奇驚寫來恍惚閃爍, 樸朔迷離,最后合盤托出,又使讀者恍然大悟,拍案叫絕。小說前后照應周到,語言詼諧風趣,凡此等等,都能體現李漁小說的藝術特色。
此外,書中《三與樓》對地主唐玉川貪鄙心理的揣摩, 《拂云樓》對丫環能紅能牙利齒的描繪, 《歸正樓》對于拐子拐騙手段的夸張等,均給人深刻的印象。
與《無聲戲》相比, 《十二樓》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較多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戰亂生活和作家個人的生活遭遇。如《生我樓》假托演宋末事,實際上反映的全是明末清初人民大眾的悲慘遭遇。
《奉先樓》所敘舒秀才妻子最后落于“將軍”之手,秀才自己也被兵士捉去當纖夫,更是清兵南下時蹂躪百姓的寫照。只是李漁在反映這段歷史時,往往對明末農民起義軍也采取仇恨和詆毀的態度。
《三與樓》和《聞過樓》則較多地反映了李漁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趣。 《聞過樓》開頭引了自己二十年前在金華蘭溪居鄉時的許多首詩,來說明居鄉的好處和樂趣,然后引出正文顧呆叟厭薄城市酬酢、決心避鄉隱居的故事。顯然,顧呆叟身上寄托著李漁的生活向往,說明李漁在南京的生活方式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內心也很矛盾。 《三與樓》開頭引了兩首詩,說是“明朝一位高人為賣樓別產而作”,實際上都是李漁作的, 分別見于《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六和卷七。小說中的虞素臣造樓成癖,賣樓達觀,李漁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不過其中也有自我解嘲的成分在,苦心經營的房產一旦被迫出賣,內心不會沒有苦衷的。這類作品除了一般的小說價值外,還提供了不少研究李漁生活、思想的形象資料。
《十二樓》基本保持著《無聲戲》的藝術風格,但內容可取者更少,寫法更加纖巧, 《無聲戲》存在的思想、藝術缺陷,在《十二樓》則更加明顯了。
上一篇:《北史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十二樓》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