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簡介|鑒賞
白話長篇神魔小說。又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三卷,不題撰者姓名。卷末有“中瓦子張家印”款一行,張家為宋時臨安書鋪,故王國維、羅振玉皆以為宋人作。然魯迅以為“逮于元朝,張家亦或無恙,則此書或為元人撰,未可知矣。”版本有二: (一) 《新雕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三卷。宋槧大字本。第一卷缺首,第二卷全缺。舊藏日本高山寺,今藏舊德富蘇峰成簣堂文庫。羅振玉曾據以影印,入《吉石庵叢書》。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羅氏兩種影印本合印。 (二)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上中下三卷。宋槧巾箱本。舊藏日本高山寺。上卷缺第一則,中卷缺第八則。后有一九一六年羅振玉影印本,一九二五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九五四年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以羅氏影印巾箱本校以大字本排印。一九五九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羅氏兩種影印本合印。兩本名稱雖異,內容全同。
此書敘述玄奘取經途中,得猴行者相助,一行七人借行者神通,皆入大梵王天宮。法師當眾講經,得賜“隱形帽一頂,金镮錫杖一條,缽盂一只”。復返下界,經香林寺,履大蛇嶺,在火類坳與白虎精斗法,九龍池抽取鼉龍背筋,又得深沙神身化金橋,渡越大水。出鬼子母國到女人國。女王要留法師作國主,遭法師拒絕。在西王母池,法師命行者偷蟠桃,行者擷下三顆蟠桃落入池中,皆變為小孩,法師心驚而走。孩兒化成乳棗,被行者吞入口中,后歸東土, 在西川吐出,成為人參。法師、行者等人從西王母池出發,先后經歷沉香國、波羅國、優缽羅國等處,最后抵達天竺,求得經文五千四百卷,缺少《多心經》,復返香林寺,由定光佛見授。七人既歸,皇帝排駕郊迎,敕下諸州造寺,奉迎佛法。玄奘受封為“三藏法師”。至七月十五日正午,天宮降下采蓮船,法師乘船向西仙去。后太宗復封猴行者為銅筋鐵骨大圣。
唐僧取經的故事流傳很廣,《取經詩話》完全脫離了玄奘取經的真實故事,摒棄了原有的宗教意識,將傳說徹底神話了,故事的主人公也由玄奘變為猴行者,從而成為吳承恩所著《西游記》的先聲。小說創造了猴行者這一形象,他因八百歲時偷吃西王母的蟠桃,被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成為八萬四千獼猴之王。后來猴行者隨玄奘取經,成為唯一的保駕弟子。吳承恩從此衍化出孫悟空在花果山水簾洞當美猴王,偷蟠桃大鬧天宮,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等一系列情節。此書中深沙神雖然不是玄奘的弟子,但確是后來沙僧的原型。玄奘前身兩世取經,中途都被深沙神吃了。深沙神把和尚枯骨放入袋中掛在項下。玄奘一行難渡深沙河,深沙神化出一道金橋,讓玄奘師徒從橋上過去。 《西游記》第八回說沙和尚在流沙河做妖怪時,幾次吃了取經人,把骷髏穿在一起,閑時拿來玩耍。第二十二回木吒用沙和尚項下的骷髏化成法船,讓唐僧師徒渡過流沙河。這些情節都是從深沙神一段演變而來的。 《詩話》中敘述玄奘路上經過許多災難,雖沒有“八十一難”之多,卻是“八十一難”的縮影。 《詩話》中火焰山、女兒國都在《西游記》中出現過。猴行者偷蟠桃,蟠桃最后變為人參,在《西游記》中則被寫成偷蟠桃和人參果兩件事。
此書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形象單薄,文學技巧幼稚。有個別片段寫得比較精采有趣,如火類坳降伏白虎精。此書具有明顯的民間創作傾向,魯迅在談到它與《西游記》的不同時說: “例如‘盜人參果’一事,在《西游記》上是孫悟空要盜,而唐僧不許;在《取經詩話》里是仙桃,孫悟空不盜,而唐僧使命去盜。——這與其說時代,倒不如說是作者思想之不同處。因為《西游記》之作者是士大夫,而取經詩話之作者是市人”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小說取名“詩話”,是書中有詩有話的意思。其詩句皆出于書中人物之口,和話本微有不同,與唐朝、五代“講唱經文”的“俗講”體裁相似。小說分為十七節,每節標明題目次序,實為小說最早的分回形式。
上一篇:《夜航船》簡介|鑒賞
下一篇:《大宋宣和遺事》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