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胡粉女子》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見南朝宋劉義慶撰《幽明錄》。這是一則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動人故事。作者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了一對男女青年的真摯愛情;兩位主人公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雖為富家子弟,卻敢于愛一個賣胡粉(即搽臉用的鉛粉)的姑娘,而且一往情深。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使他無法傳情,他并不退卻,“乃托買粉,日往市”,通過每天去市上買一包姑娘的胡粉的辦法,來接觸和看望心愛的姑娘。相見之難,并未使他卻步,竟堅持數月不移,以至篋笥中積胡粉百余包,其情真意堅,昭然可見。終于,他的一片至情和執著的追求打動了賣粉女子,于是“相許以私”,“克以明夕”相會。當幸福果真來臨之際,他大喜過望, “不勝其悅”,竟“歡踴遂死”。這個突然的悲劇,更襯托出男子對賣粉女的摯愛之深,對愛情的渴念之切。他的因情至死,令人痛惜不已。于此也反映了封建家長制的禁錮之嚴。
小說中的賣胡粉女子,是一個美麗、大膽的姑娘。她雖然是個被追求者,但當男子向她傾吐衷曲: “意相愛樂,不敢自達,然恒欲相見,故假此以觀姿耳”之后,得知對方深深地愛慕著自己,于是深受感動, “遂相許以私”,勇敢地接受了男子的愛情,同時也萌發了對男子的愛情。她與他既已相愛,便以愛情為重,勇于決定自己的命運,在未征得父母之命的情況下,當即與男子約定相會日期,并如約而往,性格勇敢而大膽。相見后,男子之死,事出意外,作為一個初戀少女,她不無恐懼,遂悄然遁去,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當男子的父母惟她詰問時,她卻毫不回避, “具以實陳”,公開講明自己同男子的愛情,做到了坦率而真誠。被告到官府后,女子也了無懼色,說到: “妾豈復吝死,乞一臨尸盡哀。”終篇為知己獻身愛情的無畏精神,完成了賣胡粉女子的高潔形象。
《賣胡粉女子》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其情節跌宕起伏,圍繞人物命運展開、變化,已頗具小說規模。男子與賣胡粉女相愛、約會后,作者沒有用“極盡歡悅”、 “即為夫婦”一類簡單平板的詞語作結,而是令情節陡然起變,寫男子樂極生悲,因情而死,女子惶懼遁去。于是造成一個懸念,供人臆測;故事則以此曲折可觀,人物性格亦藉此得以展現。結尾,忽又喜從悲來,在女子的慟哭聲中,男子“豁然更生,具說情狀。遂為夫婦,子孫繁茂。”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婚姻自由,作者便以志怪形式,浪漫主義手法,設想了一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結局,以了結他們的夙愿,這是六朝志怪小說較為普遍的情節特點,如《吳王小女》、《王道平》、 《河間郡男女》等,都采用這種寫法。但以上幾則故事均寫女子還魂再生,而《賣胡粉女子》則突出為男子死而復生,這同樣體現了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對理想愛情的追求,寄托著他們對生活的美好意愿。
六朝志怪小說寫男女情愛,如紫玉與韓重,王道平與父喻,河間郡男女等,多為一見鐘情或自幼相愛,很少寫出愛情的發展過程。 《賣胡粉女子》則運用細節描寫的藝術手法,寫出了男子與賣胡粉女子相識、追求和相愛的過程。男子與賣胡粉女相逢于市,作者以“乃托買粉,日往市”這一細節,表現男子對她的追求,使他們的相愛顯得更真實可信,人物性格更臻完整。作者寫男女相會時, “男不勝其悅, 把臂曰: ‘宿愿始伸于此!’歡踴遂死”,刻劃了男子“寤寐求之”、渴念不已的心理狀態,亦頗生動、傳神。
《賣胡粉女子》的浪漫主義情節,對后世文學產生了積極影響。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寫杜麗娘感夢而死,又死而復生,即是對這一超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和發展。
上一篇:《十年夢》簡介|鑒賞
下一篇:《雙淚碑》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