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史遺文》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袁于令編撰,刊印于崇禎六年(1633)。全書十二卷六十回。今存名山聚藏板本,全稱《劍嘯閣批評秘本出像隋史遺文》。
本書說的是隋末農民起義和唐代開國的故事。但它一變過去雜劇或講史多以隋煬帝和唐太宗等封建帝王為中心人物的寫法,著墨于一群“亂世英雄”。如描寫秦瓊病困登州,靠單雄信的救助才免于難;眾好漢大鬧長安城,打死依仗父勢、無惡不作的宇文公子;程咬金劫王扛露出破綻,秦瓊為救朋友當眾“燭焰燒捕批”諸事。這類故事都帶有進步傾向,勝過前作。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隋煬帝荒淫無道,為了起東都、筑西苑、開運河、廣搜奇花異草及珍禽怪獸,享受人間歡樂,把人民壓榨得“初征一室嘆懸磬,再征稱貸聊自存,三征只有孑身在,鞭笞已復無完臀” (第二十八回)。而那些去服兵役、運糧米、造船只的窮苦百姓,他們的種種痛苦情景,慘不忍睹。人民為求生存,揭竿起義,起義的浪潮席卷全國,隋王朝分崩離析了。大將楊玄感、李密乘機起兵,窺視王權;裴仁基父子轉風駛舵,投順起義隊伍,別有所圖;秦瓊等人雖想挽救殘局,叵耐昏君不理朝政,奸臣陷害忠良,被逼加入起義隊伍。
小說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農民起義軍作了歪曲的描繪。山東農民領袖王薄在攻取濟北郡后,把所轄各縣“剽掠一空,金帛糧米,年少婦女, 都搶入寨中”;瓦崗軍首領翟讓在滎陽城外燒殺搶掠, “村坊煙火不絕,男女號啕”。再如作者出于一種階級偏見,認為象翟讓、竇建德這樣一些“卑賤”的人物,不可能是“真主”,只有貴族出身的官僚李淵、李世民父子,才是“順天意,應人心”的“真命天子”。而且在進行褒嘉誅擯時,以對“真命天子”的忠奸作為衡量標準。秦瓊在瓦崗軍失敗后投奔王世充,不得意又出走投唐,終“歸真主”,從此出生入死地為李唐王朝打天下,宣揚了“好為真人扶社稷,莫依僭竊逞強梁”的正統思想。
袁于令在《隋史遺文》的自序中提出,寫通俗歷史小說,不一定受正史的局限,可以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虛構,所謂“傳奇者貴幻:忽焉怒發,忽焉嘻笑”,再現“英雄本色”。由于作者本著這條創作原則,《隋史遺文》比以前幾部隸屬“說唐”系統的小說更加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作者在自序中又主張在刻畫英雄人物形象時, “不必與史背馳”,應“以補史之遺”,把正史所不記的那些傳奇人物的“俠烈之腸,骯臟之骨,坎壈之遇;感恩知己之報,料敵致勝之奇,摧堅陷陣之壯,凜凜生氣,溢于毫楮”,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所以書中塑造的一群“亂世英雄”的人物形象。較之前書鮮明,給人的印象較為深刻。但在故事鋪排、情節剪裁、語言提煉等方面比較粗糙,不如后來的《說唐全傳》、 《隋唐演義》。
上一篇:《陶庵夢憶》簡介|鑒賞
下一篇:《隋唐志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