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王世貞
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家世顯貴,幼承家學,讀書過目不忘。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登進士第,授刑部主事,入王宗沐、李先芳、吳維岳等人所主詩社,又與李攀龍、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人唱和,后謝榛入京,七人常聚會論詩,相互唱和,被稱為“后七子”。屢遷為員外郎、郎中,因得罪權奸嚴嵩,轉為青州兵備副使。其父王忬以灤河失事及嚴嵩構陷,被處死刑。此事對世貞打擊頗大,決心寄情山水,終老林下。穆宗隆慶元年(1567),世貞兄弟伏闕訟父冤,復忬官,世貞復出為河南按察司副使,整飭大名等處兵備,歷浙江右參政,遷山西按察使。丁母憂歸。服除,補湖廣,旋改為廣西右布政使,入為太仆卿,因不附權相張居正,令回籍聽用。在鄉(xiāng)棲遲于弇山園(即小祗園)中,與僧、道談禪論道,讀書著述。居正去世后,世貞起用為應天府尹,旋擢為南京刑部右侍郎,皆未到任。神宗萬歷十五年(1587),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右侍郎。萬歷十七年,擢為南京刑部尚書。卒于鄉(xiāng)。世貞博學,數十年來,詩文著作始終不輟,初與李攀龍主持文壇,攀龍沒后,獨持文柄二十年,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競相奔走其門下。在其影響與培植下,形成了“前五子”、“后五子”、“廣五子”、“續(xù)五子”、“末五子”以及“四十子”等,可見其在文壇上的地位。世貞早期文學觀點與李攀龍大體相同,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中年以后,其觀點有所變化,領悟到“代不能廢人,人不能廢篇,篇不能廢句”(《宋詩選序》)。由于世貞身處當時政治斗爭激流中,所以忠奸斗爭、國事艱虞皆在其詩中有所反映,如:《樂府變》十章即事名篇,評議朝政,表現出強烈的愛憎;《袁江流鈐山岡當廬江小吏行》縷述了嚴嵩父子起家、顯赫、衰敗、垮臺過程,歷數了其父子誤國罪行,揭露了封建時代當權者的腐朽、官僚政治的黑暗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江陵使》、《鈞州變》、《楚愍王》等皆反映了明代諸侯王稱霸一方及其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其他如《太保歌》、《尚書樂》、《詠史》一百首等亦皆有豐滿的社會內容。其晚年在南京寫的二十首七絕,則透過南京表面的繁華,揭露了現實的弊端。其詩風格多樣,早年注重格調,多氣象恢宏之作;晚年傾向才思性靈,漸趨平淡。其古體樂府暢快淋漓,七絕恬淡自然,皆有可傳之作。一生著作極富,有《宛委馀篇》、《世說新語補》、《艷異篇》、《鳳洲筆記》、《王氏筆記》、《短長語》、《史乘考誤》、《觚不觚錄》、《劍俠傳》、《權幸錄》、《朝野異聞》、《王氏畫苑》、《弇山堂別集》、《弇州史料》、《藝苑巵言》等。這些連同詩文皆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清錢大昕為撰《年譜》,王瑞圖為撰《年譜合編》?!睹魇贰肪矶似?、《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上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玉谿生詩箋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王右丞集